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宁波频道 > 财经 正文

杭州湾经济区御风而来 宁波该如何抢抓机遇
2017年07月20日 11:05 来源:中国宁波网   记者 杨丹

  杭州湾跨海大桥(资料图)

  湾区经济,是滨海经济、港口经济、都市经济、网络经济与湾区地理形态高度融合而成的一种特有经济格局和形态。综观世界,各国湾区都是滨海城市和临海产业布局的重要空间,推动湾区发展已然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确立战略优势的重要经验。近几年来,国内湾区经济日益受到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湾区经济时代正式启幕。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大力发展湾区经济,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湾区经济”御风而来,有了“大湾区”目标之后,作为我国三大湾区的杭州湾湾区如何在这股热潮中趁势腾跃、脱颖而出?在杭州湾湾区得天独厚的禀赋与深厚积累急需发力的今天,处于杭州湾湾区内核之中的宁波又该如何抢抓机遇、更有作为?最近,在由市社科院(市社科联)主办的首届杭州湾湾区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多重国家战略背景下的杭州湾经济区建设:愿景与路径”主题,为新的时代背景下杭州湾经济区建设激荡脑力、建言献策。

  国内外湾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趋势与杭州湾经济区建设的优势与挑战

  陈利权(市社科院(市社科联)院长、主席,研究员)

  一、国外三大湾区经济发展经验

  纵观全球,知名海湾数不胜数,真正有代表性的湾区经济有三个,即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纵观三大湾区的发展历程,共同特征是具有开放经济结构、高效资源配置能力、强大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均是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创新中心与航运中心,其成功经验主要包括:

  区位条件优越、港口布局良好。均位于主要出海口,拥有狭长的海岸线与广阔的经济腹地,并形成枢纽港与支线港遥相呼应的港口城市群,其中尤以东京湾最为典型:横滨、东京、千叶、川崎、木更津与横须贺等六大港口首尾相连,形成了马蹄形港口群。

  第三产业突出、金融支撑显著。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80%,其中纽约湾区更是接近90%。纽约湾区与东京湾区,是全球影响力名列前茅的3家证券交易所所在地,旧金山湾区吸引全美风险投资的半壁江山。

  区域创新体系完善。研究型大学、公立实验室、企业研究机构等不同创新主体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以旧金山湾区为例,不仅拥有5所研究型大学、25所得到联邦政府资助的国际级/州级实验室,还囊括苹果、思科、英特尔等企业的全球研发中心。

  交通便利、宜居宜业的区域环境。三面环水、气候宜人,由机场、港口、高速公路、城际铁路、轨道交通等构成的便捷交通网络,吸引和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与高效配置。

  因势利导的产业分工体系。三大湾区均覆盖多个行政区,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湾区-腹地之间,均立足各自区位优势与产业特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分工体系,进而实现显著的外部规模经济。

  世界三大湾区经济既有共同的特征与发展经验,又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纽约湾区比较突出金融功能,旧金山湾区的科技创新功能十分突出,而东京湾区则以综合功能见长。

   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态势

  从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首次提出,到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成功签订,“粤港澳大湾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我国珠江口,由香港、澳门及广东境内的深圳、广州、珠海等九个城市组成,陆地面积约为2.01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为1.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668万,2015年GDP总量达到9.03万亿,占当年全国经济总量的12.5%。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了比肩世界三大湾区的基础和条件,是目前最有可能赶超东京、纽约湾区的国内湾区。

  开放格局方面,拥有香港、澳门2个自由港,深圳、珠海2个经济特区,南沙、横琴和前海3个自由贸易区,形成了自由港、自贸区、经济特区等多重经济体的叠加优势。

  航运优势方面,拥有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等世界级集装箱港口,2015年深港广三大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了6171万标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航运中心。

  产业实力方面,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金融业较为发达:吸引了70多家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银行;若将港交所、深交所合并计算,2016年IPO总额1754亿港元,仅次于纽交所的1788亿港元,总市值3.47万亿美元也仅次于纽交所与纳斯达克;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正逐步成为仅次于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引领区。

  除此之外,粤港澳大湾区还具有以自身为核心,以厦门湾区为东翼,北部湾区为西翼,形成“一核引领、双翼齐飞”的发展态势,并带动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区域发展,共同构筑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核心枢纽的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借此追求粤港澳地区的进一步整合和国家的统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其最大的挑战是分属三个经济区,行政分割较为严重,香港和澳门为独立关税区,并拥有独立的司法体系。

  三、杭州湾经济区建设的优势与挑战

  推进杭州湾经济区建设,对浙江而言意义重大:将使浙江省由分散的点状开放走向整体的平台开放,实现功能叠加、整合提升、融合发展;将摆脱行政区划的羁绊,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跨地区经济合作,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将有助于浙江省在长三角一体化拥有更大话语权,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争取更多主动权。

  杭州湾经济区拥有较为明显的未来发展优势。

  “1+2+3”的城市梯度较为完整:龙头城市上海为引领,又有杭州、宁波2座中心城市为支撑,嘉兴、绍兴、舟山3座支点城市为纽带,共同构建杭州湾经济区的城市梯度结构。

  “2+2+2”的开放优势较为明显:2座港口(上海与宁波舟山港,2017年1季度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分列全球首位与第三);2个自贸区(上海与舟山);2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与舟山群岛)。

  规模可观实力强劲:总面积4.614万平方公里,2016年末常住人口5183万,地区生产总值5.68万亿,均与粤港澳大湾区大致相当相近。

  区位优势较为突出:处于沿海开放带、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一带一路”等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点。

  与此同时,杭州湾经济区的建设不仅在创新联动、交通网络、产业结构等方面面临不少挑战,而且在总体定位和空间结构关系上也面临重大挑战。

  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赶超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实力,下一步赶超的目标已经定位在旧金山湾区,比照世界三大湾区,杭州湾经济区的总体定位是什么?是接近并赶超东京湾区还是其它,还不清晰。

  二是杭州湾经济区目前还只是浙江省的新一轮开放合作和整合提升的核心区,但是上海龙头城市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而这本身又有赖于把杭州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加以破解?

  三是面对杭州湾经济区建设的新机遇,杭州与宁波作为两个中心城市,是否要进行重新定位,既发挥好各自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时进一步增强两者之间的合力?

  四是对宁波而言,沿杭州湾区域(慈溪、余姚、杭州湾新区)处于杭州湾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演化动力,其与现有中心城区将会是怎样的城市结构?是作为副中心城区还是也成为中心城区?

  大湾区战略的本质、规律和浙江的应对

  潘毅刚(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一、浙江发展湾区经济的时与势

  当前,浙江发展湾区经济正处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兼具的黄金机遇期。

  所谓“天时”,中国正处在崛起的关键时期,必须有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都市圈或者说大湾区出现。当前,从国内看,环渤海湾区域以京津冀为核心,谋划实施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并设立雄安新区;珠江三角洲区域,今年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被正式写入国务院的年度工作报告,环珠江口湾区也是中国第一个被明确定位为“湾区经济”的地区,这标志着中国已开启了湾区开发的新时期。

  所谓“地利”,是指浙江坐拥杭州湾、台州湾、三门湾、乐清湾、瓯江口、象山港等中国重要的海湾,尤其是杭州湾处在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金南翼”,是全国第二大湾区,全国唯一河口型海湾,钱塘江入海口,兼具战略交汇、天下浙商、第一大港、货畅四海、电子商务、平台集成、体制先发、文化底蕴八大优势。沿湾城市经济总量约占全省六成,集中了全省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的6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约75%,在全省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所谓“人和”,指当前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从中央到省市越来越意识到湾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风水宝地”,统筹利用好这块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和城市布局,消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推动湾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就是对生产力最大的提升。尤其是长三角一体化经过十多年发展,已大致完成要素一体化发展阶段,基本形成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一体化发展正步入制度一体化新阶段。杭州湾沿湾各地区分工也日益清晰,以长三角一体化、杭州都市圈、宁波港口都市圈为动力,跨区域协调机制正加快完善,区域综合规划加快推进,杭州湾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二、大湾区建设需处理好五大关系

  必须看到,当前我省大湾区建设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杭州湾经济区面临挑战不少:一是湾区产业层次低、低小散劣问题突出,引领性的产业不多。二是区域内外面临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不少。三是跨区域顶层规划缺位,资源的统筹利用上缺乏有效举措。四是沿湾生态质量和环境现状堪忧。五是交通和基础设施短板依然突出。这些问题都亟需更高层面协调整合,尤其是要深入思考处理好五大关系。

  一是湾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历史经验证明,湾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湾区开发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把湾区作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处理好陆上与海上、上游与下游、相邻城市之间、保护与监管的关系,树立“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的理念,加强陆海统筹、区域统筹和要素统筹,通过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探索湾区保护评价机制、建立湾区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发挥多种形式的监督作用等途径,探索陆海、区域、资源统筹新方式,建立以流域为重点的跨区域的保护与开放协同体制,共保湾区大花园,共享湾区大发展。

  二是大湾区产业增量和存量的关系。湾区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在于产业的合理分工互补和创新发展。未来湾区在发挥各地自身能动性的前提下,需重点做好两大工作:一是存量做优,强化产业协同。要利用好湾区不可再生的空间资源,打破行政区划合理布局产业,推动湾区在大平台、大产业上合理分工协同,把有限的资源价值最大化。其二,增量做强,强化产业创新。要实施“科技兴湾”战略,在引领性的新产业上谋划大平台、大产业,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强化科教和人才支撑,走一条创新驱动湾区经济发展的路子。

  三是浙江湾区战略与上海的关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上海,就没有杭州湾的战略地位,如何借上海之势,做好浙江自己的事,是浙江湾区大战略谋划的“棋眼”所在。要在合作分工中找到浙江湾区的合理定位,如杭州湾经济区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经济活力的优势与上海错位互补发展,打造“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创新枢纽、全国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全球“互联网+”和信息经济策源地,以杭州、宁波为重点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湾区城市群。

  四是湾区经济一体化与制度一体化的关系。要以利益共享为基础,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加快湾区在跨区域顶层规划制定、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交通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尽早行动、有所作为。要完善跨行政区域协调机制,构建湾区发展利益共享机制,及时解决资源保护、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保护开发等方面,进一步健全湾区法制保障机制,强化湾区依法综合管理。

  五是交通先行与湾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交通是目前湾区一体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痛点所在,主要难点在于与上海的交通联系完善、湾区内轨道交通网建设的滞缓。建议下一步要按照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衔接、管理协同要求,抓紧启动建设杭州湾区域主要城市与上海的公路复线和铁路联系,谋划滨海干线和沿海大通道加强疏港路网建设,推动铁路、公路、水路互联互通,系统规划建设湾区轨道交通网,尽早形成通达、快捷、经济、安全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发挥综合优势强化使命担当建设杭州湾经济区中心城市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杭州湾经济区中心城市

  杨馥源(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发规院院长)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杭州湾经济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袁家军同志要求“宁波建设成为杭州湾经济区中心城市”。这是省委基于对国际竞争态势的准确判断、对湾区经济发展的科学把握、对区域资源禀赋的深入分析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唐一军同志强调,发展湾区经济是省党代会的一大亮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中心城市是省委综合研判我市优势、发展基础、未来潜力,对宁波提出的殷切期望。重点要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内畅外联的区域大交通体系

  湾区要发展,交通须先行。建设网络状、立体型、一体化、便捷式的区域大交通体系,是杭州湾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基础工程。目前环杭州湾区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基本能够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但从建设紧密型杭州湾经济区的要求来看,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区域对外交通相对单一,主要依靠高速公路,高铁与城际铁路滞后,宁波与上海的快速通道还存在断点;区域内部交通网路不够方便快捷;各城市机场之间、港口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从宁波来看,重点是要发挥好港口、区位、物流配送和作为长三南翼南翼经济中心的作用,聚焦推进沪嘉甬(跨杭州湾)高铁、杭甬高速复线、甬台温高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甬舟城际、杭甬城际、沪甬城际等一批城际铁路,融入国家综合运输通道,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努力建设全国性综合运输枢纽、海铁联运服务中心和大型贸易物流中心。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创新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经济和产业发展高地

  “杭州湾经济区”,湾是形态和载体,经济区是实质和功能,而经济区是由产业区演进而来,从这个意义上看,经济区最为重要的还是产业培育和功能建设。对于宁波来说,要按照国家和省里对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强化与湾区其他城市的产业对接和错位发展,坚持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导向,聚焦发展十大千亿级产业,着力构建以智能经济为特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加快建立区域创新网络,着力创建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是杭州湾经济区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国内外著名湾区的共同特征。当前,杭州湾经济区经济基础虽好,但层次偏低、效益不高、产业链短,转型迫在眉睫。对宁波来说,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发展摆在首要位置,联合温州、台州、舟山共同申报建设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合作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区域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杭州湾经济区创新共同体,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四是加快融入上海都市经济圈,着力建设国家“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

  成熟发达的湾区经济,也必然是高度开放的经济体,与国内外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宁波来说,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国际化发展和开放战略,主动服务和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打造国内开放发展高地。要以宁波杭州湾新区创建甬沪创新合作示范区为契机,以产业对接、平台对接、资源对接、体制机制对接等为重点,积极主动承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功能溢出,加快无缝对接上海都市经济圈,建设接轨大上海的桥头堡。同时,要按照省第十四党代会提出的“全力创建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要求,做好申报方案,加强对上衔接,争取政策支持,重点是要以“五通”为导向,以梅山新区为核心载体,建成“四区一枢纽”,勇当“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和先行城市。

  五是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共建大湾区品质新城区

  杭州湾经济区在空间上同在一个滨海型都市功能区,在自然环境上同处于一个滨海生态系统,实质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单元,客观上要求杭州湾经济区各地市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对于宁波来说,要牢固树立“发展共同体”意识,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秉持互惠互利、互促共赢理念,坚持战略共谋、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生态共保,实现宁波与绍兴、舟山、嘉兴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一体化发展。

  六是牢固树立经济区的发展理念,着力创新湾区协调合作体制机制

  杭州湾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事关全省发展全局,对宁波也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宁波要从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杭州湾经济区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谋划规划、强化沟通对接,建立起与杭州湾经济区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组织领导体系与工作推进机制。在此基础上,要自觉打破行政区的界限,跳出本区域来谋发展,从更高格局、更广领域考虑区域定位、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等。要会同湾区其他城市搭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对接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工作推进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建立跨区域整体性合作组织、建立跨区域的行业协会等机构,推动跨行政区划事务的沟通协调。


编辑:仇欢
 

 
 
相关新闻:
 

  • 再看一眼“大块头” 再见了!宁波12路公交车
  • 慈溪首家电商学院在环杭州湾创新中心成立
  • 宁波小城镇蝶变回头看①丨这些美景步道你走过几条?
  • 在家门口享文化盛宴!慈溪大剧院首演请来中国爱乐乐团
  • 把国际大事改编成童话故事 宁诺女生打造火爆“牛油果”
  • 中山公园玉兰盛放 洁白如雪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