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宁波频道 > 区县之窗 正文

醉乡里|寻龙·伍 山村宗祠的往事 龙宫满腹诗书气自华
2017年05月03日 15:50 来源:浙江在线-宁波频道   记者 陈醉 邹洪珊 通讯员 陈忠文

  浙江在线-宁波频道5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醉 邹洪珊 通讯员 陈忠文)宁海龙宫村多龙已不在话下,可龙宫祠堂多倒是件稀罕事。

  在这个700户村民的小山村里,排得上号的大祠堂便有三座,其间要数“崇德堂”的身世最为曲折。

  咸丰年间,陈氏先祖陈锡昇在龙宫村中心筹建崇德堂,那是一幢五百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正厅、东西厢楼、门厅共二十开间,算得上村里的大门大户,而正厅高悬的咸丰皇帝亲授大匾继武太邱,更让这座院落显得气质非凡。

  翻阅陈锡昇的家世,算不得达官显贵,能得到天子的侧目还要从“崇德堂”的另一半历史说起。

  宗祠本是纪念先祖的,但在今天的崇德堂门口悬挂着一块育英书院的匾,当年陈锡昇建崇德堂的同时,资良田八十亩,建义塾于跃龙桥顶“文昌阁”,供族人读书,这是育英书院的雏形。

  陈锡昇创办义学的事迹不胫而走,始有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贤之以才”的太邱之名。在他83岁逝世时,许多曾受他资助的贫穷学生借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为他送行。

  从此,崇德堂的义学一直延续下来,几经兴废。民国后期,村子的旧校舍容纳不了就读学生,也迁至崇德堂,也就是今天的书院所在地。当时还稍作改建,环境甚佳,名之育英书院。抗战期间,宁波一些高等学府就曾搬到这里,继续给学生们上课。

  书院的名声离不开一代代授业者的气节,在旧时龙宫村教育系统的名师录里,太公陈佐庭不得不提。

  陈佐庭生于清光绪年间,清末时考中秀才功名,后挂冠而去,回村执教,几亩农田、一本诗书为伴,终身教书育人,不要衣衫新,只要文字真。在他的教导下,孙子陈俊庞接过衣钵,他敏锐地觉察到小山村的教育需要再上一个台阶,便游说村里办厂的陈小金出资建一所中学。

  1985年的暑假,育英书院内紧锣密鼓地筹办着龙宫中学。因为校舍不够,书院院子的围墙推倒,连着边上的农田建起占地6间房的校舍,这便是宁海县第一所民办初中。

  在我们今天看到的育英书院东侧,还有两座校舍是龙宫小学,一座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当时家家户户拿来砖头一块块垒起来的。另一座是后来重建的希望小学。

  小小龙宫村就这样建起了它完备的基础教育体系,从私熟到书院到学校,记载了中国教育的轨迹。

  而在这其间,义学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了分粥式的普惠意义,龙宫子弟无论贫富、男女,即使在物质匮乏,教育凋敝的年代,也能受到一定的教育。这虽没有造就什么大儒、高官、巨贾,但读书人多、知识分子多,在解放后农村大中专学生尚是凤毛麟角时,小小龙宫就有大中专学生二十余名,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龙宫考上大中专的人数远高于周边的乡村,这些都给小山村带来了满腹诗书气质。

  龙宫兴学重教,其实在千百年来的传说故事里也找得到痕迹。

  村民说,龙宫方石潭住着条小青龙,它见别的龙行雨时地域既广又准,想想自己没法自由摆布行雨,不得其解,便去请教东海老龙。

  老龙告诉他,行雨是门技术活,需要拿到两本资格证,一本是天上玉帝颁发,一本是人间皇帝加盖玉堂金印的,也就是说,要拿到人间的许可证,需赶考人间功名。为此小青龙就像无数渴望功成名就的人间学子一样,青灯苦读,三年后考进殿试,拿到证书。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传说,龙族布雨需持人间功名,可见当年龙宫村对教育的极度青睐,看似玄幻不羁的故事,或许就是龙宫先祖为小村根植下的厚重文脉。

 

 


编辑:周松华
 

 
 
相关新闻:
 

  • 再看一眼“大块头” 再见了!宁波12路公交车
  • 慈溪首家电商学院在环杭州湾创新中心成立
  • 宁波小城镇蝶变回头看①丨这些美景步道你走过几条?
  • 在家门口享文化盛宴!慈溪大剧院首演请来中国爱乐乐团
  • 把国际大事改编成童话故事 宁诺女生打造火爆“牛油果”
  • 中山公园玉兰盛放 洁白如雪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