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宁波频道 > 政经时事  正文

以文化人:一场充满人文味的海岛乡村新试验
2024-12-23 09:10:49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应磊 通讯员 金晓巍

乡村要“出圈”,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乡村意识到,加快出圈,引来的不仅仅流量,更是致富机遇。

一段时间以来,打造“网红”乡村迅速出圈成为趋势,种一片花、建一个咖啡馆、搭几个拍摄场景……快节奏复制成为“网红”村套路,乡村运营陷入同质化怪圈。

文化,是破解乡村运营同质化的密码,更是乡村被看见的内核——谁能激发文化创造力,谁就能够吸引更多要素资源。象山,一个山海资源丰富的县域,正在试验一种新的乡村运营模式,以文化特派员为抓手,帮助乡村从静止状态向生动的活化模式转变,让一个个人文乡村在广袤田野茁壮成长。

在地文化创造性转化

乡村活化应该深深扎根在一方水土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一个区域,一个乡村只有讲好本土故事,有特色才能“以小博大”。

比如,400年福建“游神”火出圈。游神文化的“接力棒”从老一辈传递到年轻人手中,为其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虽然这是一项古老的民俗文化,因为年轻人的参与,越来越“年轻化”。旧版的神将脸谱是采用工笔风格,较为威严庄重,而新版的神像更立体化,更趋向于当代年轻人的审美。

在浙江,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尝试用文化的力量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今年4月,浙江启动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11月11日,浙江省委常委会听取了《关于人文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起草情况,提出要以文化为引领,以村民为主体,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投入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象山文化特派员交流活动 通讯员供图

人文乡村是新时代推进“千万工程”再深化,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范式。在象山,18名来自各行各业的文化特派员协同发力,全域推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象山石浦镇东门渔村被誉为“活态”渔文化博物馆。今年六月,东门渔村一场“关公磨刀节”人声鼎沸,600余张桌子满满当当,长长的宴席一眼望不到头。6000余人齐坐海边,清蒸梭子蟹、石浦三鲜汤、鱼滋面等渔家佳肴让游客大饱口福。

东门渔村市级文化特派员、来自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林华奇尝试挖掘在地文化,打响渔村研学品牌。“通过系统化的设计,在村里设置游览地图,形成渔村旅游指引,”林华奇表示,与镇村配合,盘活村里的闲置资源,为进一步开拓研学市场提供场地支持。

东门渔村传统民俗活动“关公磨刀节” 通讯员供图

目前,东门渔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高标准悬崖酒店等项目落地,带来全新产业。“通过挖掘在地文化,创造性转化展示,为酒店提供配套的渔文化体验新场景。”林华奇说。

帮助文化特派员开展工作,象山打出一套组合拳。整合全县政府机关、社会组织、文艺团体的资源,构建全县优质文化资源大平台,实行“村级轻松点单、特派员精准实施”的菜单式服务。

溪里方村的市级文化特派员、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体训部美育教师侯丽娜发现社交平台上醉心于盆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能否通过爆改盆景使其成为能够带走的文创产品?抱着这一想法,她上报需求联动相关部门,在村里启动“趣”研学和“本草新语”文化阵地两个项目。

设计正在改变乡村

植根于乡土传统、交融于乡村生活,近年来,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理念不断成熟,实践更加丰富,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

系统化的设计改造,让传统村落“活”了起来、“火”了起来。丽水松阳的“拯救老屋”行动是很好的例子。2016年以来,当地持续迭代“拯救老屋”行动,从以修缮为主的1.0,到活化利用的2.0,再到片区打造的3.0、旅居计划的4.0,沉睡的乡村资源被逐渐唤醒。

陈家铺平民书局虽然保留了夯土墙的外观,但内部阅读空间的设计却独具巧思。通过打通室内空间、大幅提升书架高度等,使得一座有着50多年历史的乡村礼堂化身为时尚大气的现代书店。村里形成多元化乡村经济,2023年,陈家铺村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3000万元。

艺术和设计,正在改变乡村。松阳“拯救老屋”行动,给很多地方的乡村活化利用带来启迪。象山墙头镇溪里方村,明朝文学家、思想家方孝孺从弟方伯礼后裔的居住地,至今保持原生态古村落风貌。

文化特派员走进墙头镇溪里方村 通讯员供图

目前,溪里方村共有13座古建筑修缮一新,累计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通过设计创新,开辟出咖啡馆、美术馆、非遗传承馆等功能。有了场地更要有人气,2023年,墙头镇出台《艺术家驻村框架协议》等文件,以支持艺术家驻村事宜,并持续引入国家一级演员董柯娣等艺术人才入驻溪里方村。

国家一级美术师张丹阳就是其中之一。张丹阳带着他30年油画创作和教育生涯的积累,入驻溪里方美术馆。他带领村民、美术爱好者成立了溪里方艺社,在村民中开展绘画写生、美育沙龙、乡村文创等活动,并推出美育研学体验课程。

在张丹阳、中国美院教授史海斌、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方忠孟等驻村艺术家的推动下,浙江省首个乡村方志馆、宁波市首家乡村美术馆等多个艺术乡建品牌,顺利落户溪里方村。2023年,该村接待游客约19万人次,村集体收入62万元。

因为设计的参与,乡村不仅更具美感,也更宜居。象山泗洲头镇上马岙村与多家单位合作,通过设计改造,闲置的房屋打造为民宿群,实现整体美观度、功能性、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设计师通过“针灸式”改造,乡村公共空间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纽带。最近,泗洲头镇再一次集中签约了一批建筑师、工程师,5家设计单位、17名建筑师、工程师,将在项目咨询、技术培训、选址、设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多专业的技术支持。

融合产生乡村新业态

打造人文乡村,聚焦以文兴业,推进文创富村,引导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科技、健康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走进乡村的投资者急于见到成效,简单将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复制粘贴,而忽略了当地乡村特有的资源、社会和文化特色,造成业态同质化程度高,阻碍了乡村产业进一步发展。

湖北西部山区的一个小村,经历一番“网红式”改造后迅速走红,却因缺乏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在短暂的热闹后又归于沉寂,村民生活依旧没有实质性改变。

如今,乡村业态融合性越来越强,在融合中产生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紧邻象山影视城,新桥镇上盘村无中生有,成了影视文化产业中的一环——承接产业溢出效应,发展出宾馆客栈、农业观光、道具加工等产业。如今,这里又迎来了微短剧产业。今年10月,“30°N编剧村”在上盘村正式揭牌。

上盘村打造编剧村 通讯员供图

围绕影视从业人员需求,上盘村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编剧作家创作基地”“星光体育场”“健康驿站”“影视广场”等配套设施相继落成,100余个景观小品串联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截至目前,上盘村吸引了100余名导演、作家、编剧入驻,影视创作氛围的“浓度”不断提高。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副院长、宁波市文化特派员王军伟正在调动各方资源,策划一个以“上盘村”命名的微短剧大赛,发动青年学子参加,“这些微短剧拍摄可以从上盘村乃至象山影视城获取资源,给他们创造实践机会,而优秀短视频的传播,也将给象山带来新的流量。”

专家表示,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中注入更多创意文化,以更好展现资源特色,与同类产品形成差异化、错位竞争,提高产业层次与能级。象山茅洋乡花墙村,有着一个美丽名字,更有美丽的风景——推开窗,便是大海。临海而建的民居成为民宿群,发展了60多家民宿,户均收入超过30万元。

茅洋乡花墙村滩涂景区 通讯员供图

由于缺少整体规划,花墙村整体缺乏美感,与美丽的村名并不相符,也制约民宿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宁波市级文化特派员、宁波图书馆办公室主任何东凝决定在这里进行一次从内而外的气质提升。

“整合各方面资源,在花墙村建设书房提升软环境,绘制花墙让村里有核心景致,用文化的植入、艺术的表达全面提升村容村貌。”何东凝表示,随着村貌的提升,花墙村进一步提升品质,也将带动民宿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可以预见,以文化运营乡村,带动特色资源创造性转化,一个个人文乡村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编辑: 周文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