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宁波频道 > 政经时事  正文

浙江日报今推宁波国庆特刊,长篇述评:70载,东海明珠绽芳华
2019-09-20 09:20:16 来源: 浙江在线

9月20日,浙江日报推出《70年奋进看宁波》特刊,以12个版的规模,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大地的沧桑巨变。正文如下:

东海明珠绽芳华

初秋的宁波,天高云淡,潮平岸阔,风光旖旎。一场数字经济的技术盛宴刚刚落幕,另一场以人才和科技为主题的年度引智盛事又随之鸣响铜锣。招贤令一出,四海英才纷聚甬城……得天时,承地利,拥人和。宁波这颗东海明珠,正以其与生俱来的商帮文化气质与开放城市品格,逐浪潮头,绽放芳华!

7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须臾一瞬,但对宁波来说,却不啻为一部涅槃重生的恢弘诗篇——

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百余年的屈辱和苦痛,让这片商旅遍地的热土一度“停滞”。直到1949年5月25日拂晓,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军六十五师和六十四师会师于宁波市中心。俯仰千年的浙东小城,自此与共和国一道,筚路蓝缕,劈波斩浪,开启新的壮丽航程。

越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艰险,越要敢闯敢试。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宁波,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三支半烟囱”是城市工业的写照,港口年货物吞吐量不过区区4万吨,地区生产总值仅2亿多元……70年来,宁波深化改革开放,依托港口之利、开放之先、体制之活、民企之多,走出一条切合中国特色、富含时代特征、具有宁波特质的港口城市发展路子,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发展为经济大市、从商埠小城蜕变成现代化国际港城、从贫困迈入到全面小康的三个历史性跨越!

宁波舟山港北仑集装箱码头

向东是大海。

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始发地和太平洋西岸最大的自由贸易港之一,宁波自古行贩遍地、商贾云集。至清代,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这座东海之滨的商埠小城自此名扬天下,无人不知。

港口的发展,是撬动城市复兴的关键。认准这条路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宁波紧紧抓住国家港口发展重要战略布局和全球航运贸易格局嬗变机遇,一面积极开拓岸线、码头资源,一面加快传统港口现代化转型,沉寂已久的千年古港,就此迎来了新生。

1974年,国家批准建设镇海港区。1979年,北仑10万吨级进口铁矿中转码头主体工程在海上打下钢桩。1989年,宁波港首个集装箱码头开工建设。2005年,浙江省政府和宁波市政府宣布整合宁波港和舟山港……今天的宁波舟山港,坐拥北仑、洋山、六横等19个港区,生产泊位620多座,其中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就有近160座, 240多条航线连接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年货物吞吐量破10亿吨。不到半个世纪,当年的内河港就发展成雄踞东方的洋洋大港。

港口是最大的资源,开放是最大的优势。以宁波港对外开放为标志,40年前,这个城市几乎在一夜间站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1984年,宁波被列入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宁波就此成为中国开放发展的先锋队、桥头堡。

开放,激发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宁波,10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板”,每5人就有1人从事外贸工作。以世界为画布,从零起步的宁波外贸画出了漂亮的发展曲线。宁波海关统计显示,宁波自1988年起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当年外贸进出口额就首度突破1亿美元,2013年外贸进出口额突破千亿美元。今天的宁波,拥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万多家,160多种宁波自产商品销量长年居世界前列。

多年来,伴随一系列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宁波开放的脚步越迈越大。从“以港兴市”到“一带一路”统领对外开放,从“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到连续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开放,成为驱动宁波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宁波“246”现代产业集群之汽车制造业

“港”“城”相依。从三江口迈向大海,70年来,宁波城市建设也如大鹏展翅。以深水港开发为突破口,大规模城市建设启动,中心城区“年轮”一圈圈拓展,组团型、网络型现代都市格局逐步形成……祖国的东方,一座现代化国际港城已崭露头角。

工业经济,是港城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支半烟囱”起步,宁波发挥沿海开放城市的先发优势、港口优势和民营经济优势,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1985年突破百亿元大关,1994年突破千亿元,2008年达到万亿元级……而今,宁波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七大新材料产业基地、四大家电生产区和三大服装产业基地之一,工业总量稳居浙江省第一。

从商埠小城到港口名城,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敢闯敢试的宁波人,书写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的绚烂章节。时至今日,民营经济贡献着宁波62%的利税、63%的经济总量、69%的出口、85%的就业机会,95%以上的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为民营企业。从社办工厂到乡镇企业,从小作坊到跨国公司,从“跟踪模仿”到“产品应用集成创新”,再到“关键核心技术原创+并跑领跑”,依托分工体系完善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和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宁波培育了奥克斯、维科、均胜、得力、申洲、海天塑机、方太等著名企业和雅戈尔、方太、公牛、得力等8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从1958年成立第一家专业科研机构、第一家厂办研究院,到引进共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60家高水平技术研发机构;从1978年仅有21.18万元科技经费、7项专利,到2017年全市科研投入达241.9亿元、专利授权量4.5万件……宁波科技创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化为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磅礴“原力”。

归零翻篇再出发,布局下一个万亿,“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蓝图已然绘就。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宁波正在开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一轮征程。

宁波三江口(资料图)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当童谣“大海洋洋,忘掉爹娘”这般的辛酸成为往事,70年来,宁波人见证了城市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解放之初的宁波,城市建成区仅18.3平方公里,全市仅有15家医院,市区几乎没有像样的街道,更没有一幢现代化建筑;70年后的今天,这已是一座“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逐梦之城、幸福之城。2018年,宁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00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跃升至13.3万元,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以人民为中心,宁波向着全面小康的历史性目标大踏步迈进——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收入比缩小为1.79∶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足足大了一倍;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从零起步发展到2018年的16所;伴随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甬金铁路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开建,昔日的“交通末梢”,一跃变成了长三角枢纽;筑梦乡野,乡村振兴路上宁波脚步不停,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56年增长600多倍;重塑城市文化,“书藏古今”的宁波风景遍地:文化发展“1235”工程,“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9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时代的变奏曲,回响在城市上空。

韶华七十载。今天的宁波,以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1.19%的GDP、1.45%的财政收入。2018年,宁波成为全国第15个GDP破万亿元大关的城市。宁波的历史性巨变,成为展示浙江乃至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重要窗口。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当前的宁波,正以再领风气之先、勇攀开放高地的雄心,吹响“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号角,开启新一轮创业:攻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营商环境一流城市、创建特色型软件名城、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古老又年轻的东方港城,光华夺目,未来可期。


编辑: 周文丹
 

 
 
相关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