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宁波频道 > 政经时事  正文

双重战略交集 宁波高质量发展如何“乘风”步更稳?
2018-07-27 12:52:39 来源: 宁波日报

最近,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和浙江大湾区建设的鼓点密集传来:5月底,省政府宣布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战略;6月1日,被称为“高层峰会”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高层”们共商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三年行动计划”)近日将正式印发……

一边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加速推进,一边是浙江大湾区战略的深入实施,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地处杭州湾湾区核心的宁波,如何以双重战略推进实施为契机,积极参与、主动作为,按下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

长三角融合新格局形成 宁波应抢抓时代机遇

放眼中国版图,长三角地区占据着全国2.2%的土地和11%的人口。去年,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万亿元,贡献了全国约五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与依托。

以上海为龙头,长三角一体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陈亚军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体化进程持续30多年后,长三角迈入了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今年,随着长三角合作办“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更是为各大城市间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一体化”了30多年的长三角地区,此刻已“踩起油门”,让人无比期待。

“三年行动计划”指出,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绿色美丽长三角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公共服务供给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已呈现出务实操作的新气象,苏浙皖沪三省一市范围内,相继提出扬子江都市圈、浙江大湾区,浙江自身也有杭州和宁波两个都市圈,整个长三角融合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这意味着“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五流’将重新洗牌,这是宁波的机遇,而如何抓住‘五流’将是时代赋予宁波的使命”。

找准定位扬长补短 打造浙江大湾区“最大公约数所在地”

“国家层面对长三角发展的最新定位和最高定位来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它为宁波融入长三角、建设大湾区提出了总方向。”陈亚军认为,宁波的定位,应该从《规划》提出的“一核五圈四带”中去找。一核,即上海为核心;“五圈四带”中直接体现宁波元素的有宁波都市圈、沿海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认为,“宁波要抓住都市圈和沿海发展带中的龙头地位这一定位,扬长补短”。

陈亚军认为,在此过程中宁波需要深入研究三个相关问题,即:如何通过做大做强宁波都市圈,发挥在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的作用;如何集聚高端要素、汇集优秀人才,发展高端产业,提升宁波在沪宁合杭甬这一发展带中的地位;如何通过优化整合内部和周边的陆海资源,充分挖掘宁波在沿海发展带建设中的优势互补。

去年,宁波外贸出口占全省29.7%,货物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一,跨境电商贸易额、境外投资额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宁波产业基础好、营商环境优,是我省众多特色优势等集聚地,也是融入长三角、建设大湾区、打造‘一带一路’枢纽等多项战略实施的主阵地。”省发改委副主任翁建荣把宁波称为打造浙江大湾区“最大公约数所在地”。

“长三角一体化,上海的定位是龙头,它的路径选择和未来目标是高质量发展。对宁波来说,要对标‘龙头’所承载的国家改革开放的最新举措。”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说,纵观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可以发现,只有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才能在开放和创新中有所作为。

周汉民为宁波列了三份开放创新的“对标单”:第一份是6月28日国务院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第二份是6月30日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第三份是7月11日发布的“上海扩大开放100条”。“在谋定而后动的前提下,宁波要及时提出改革开放新举措。”

内融外联抢抓发展契机 宁波要争做“开放模范生”

自从2017年年底我国明确“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理念以来,长三角各地区便开始携手加速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大家感受到,“一体化”从未像今天这般“炙手可热”。专家认为,只有“内融外联”才能帮宁波抓住这次契机。

“三年内,长三角要基本完成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你来我往、近悦远来的格局,首先需要交通设施融入这个半径中。”周汉民认为,最关键的是海港、空港。“海港和空港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宁波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大通道与大湾区如影随形。全省的“四大”建设中,就提到了大湾区、大通道。这个涉及近4000万人口、囊括全省87%经济总量的浙江大湾区,交通是不可或缺部分。就在一个月前的全省大通道建设推进部署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至2022年10个标志性的大通道项目,其中,与宁波相关的有3个,包括沪嘉甬铁路、金甬铁路、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目前,三大项目都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不过,在专家看来,三大项目仅仅是开始。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平把宁波与上海、宁波与杭州的高铁通道称为大湾区建设的“当务之急”。鉴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预留了金山跨海通道,他建议,采用金山通道方案,打通宁波至上海距离最近的高铁通道,助推宁波与上海“1小时交通圈”和同城化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会同舟山、台州高起点编制实用管用的宁波都市圈发展规划。”陈亚军认为,要以同城化发展为方向,推动三市在企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赢、生态环境联防联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深入合作,使三地海洋、海岸线、临港产业、旅游、开放等优势得到整体结合,提高综合竞争力。

事实上,近年来,宁波已经承担了100多个省级以上的改革试点项目,其中不乏国家级项目,如16+1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保险创新示范区等,为宁波经济创新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然而,宁波要做开放的“模范生”,还需要强化“开放”这一课。为此,张兆安建议,可发挥宁波都市圈作用,前期可考虑与舟山联合建设自贸区。

而在“内融”上,宁波要正视发展规律,立足“集聚发展”,从资源、产业、现代经济“要素市场”能级、人才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日渐繁荣的国际物流业、全力转型发展的宁波工业、有全国“领头雁”之称的宁波外贸……在陈雯看来,这些都是宁波的优势,在新一轮发展中,完全可以全面彰显宁波特色。发展新经济不等于把传统扔掉,在新一轮结构调整时,宁波的港口、临港产业依然是重要支柱。与此同时,还要发展先进制造、绿色制造。

作为杭州湾经济区核心的宁波杭州湾新区,已崛起汽车制造、智能终端、通用航空三大千亿级产业,以及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一批百亿级甚至千亿级产业集群,德国大众、吉利汽车、联合利华、方太厨电、中信戴卡等大企业、大项目正纷至沓来。

(原标题:宁波高质量发展如何“乘风”步更稳? 长三角一体化与浙江大湾区建设双重战略交集)



编辑: 盛高
 

 
 
相关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