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宁波频道 > 政经时事  正文

鄞州:联户改建 乡村安居探新路
2018-05-24 11:21:13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王凯艺 通讯员 钱赛红 范丁杰

浙江在线-宁波频道5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凯艺 通讯员 钱赛红 范丁杰)安居宜居是每个人的愿望。在开展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过程中,鄞州区针对农村传统住房密度高、房前屋后空间小、隔壁而居现象多、单家单户改造难、村庄建设受限多等困难,探索推进“联户改建”新模式。这一模式“改”出了乡村新面貌,拉近了干群关系,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生态宜居”新经验。

从云龙镇上李家村、东吴镇童一村、姜山镇奉先桥村等“打头阵”试水,到各地争相效仿,鄞州创新推进“联户改建”让全区超六成的农民陆续迁入了新居。截至目前,15个试点村、8.4万平方米完成拆旧,主体结顶超过12万平方米。

春日里的姜山镇奉先桥村,白墙黑瓦飞檐走壁,庭院错落有致,眼前“高大上”的叠墅样式新房就是“联户改建”的成果。当前,该村二期项目结顶、三期拆旧完成,已经住上新房的一期村民王小宝讲起改造经历意犹未尽:“要尝试新模式,开展前镇村两级想摸个底,就对民意进行了征询。出人意料,大伙对这一大胆的改造设想回应都很积极。”

2015年11月,一期正式启动,一改往昔做法,“联户改建”把姜山奉先桥村220多户居民分成3个区块,按区块进行总体规划后,交给村民决定是否改造。当时60多户居民自己推选代表,并决定是否改造,一旦同批居民全部同意,施工队就立马进场。

眼看首期的样板房起来,乡亲们都心动了,不仅二期、三期村民争相要求改建,周边5个村也被带动起来。这要放以前,改造多以镇村两级为主导,村民往往意愿不强,主动参与改建更是少之又少。不光改造前,这次改造过程同样最大限度赋予了村民自主权。该村的工作人员介绍:“除了设计由镇、村统一把关,施工都由村民把握,施工队也是村民挑的,完工后同样由村民与施工队结算,村里再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给予补助。”


陆家堰村

“以前我们住的房子基本上是砖混结构,又暗又潮,如今大家陆续换上了新房,不仅配套跟上了,费用也省下不少。”对一系列变化王小宝深有体会。除了“联户拆——共同建——自我管”的模式贯穿全程,当地还以自然村、街区、墙门、联排等单元组成农房改建联合体,自主决定政策制定、质量监管和新房的分配,每个联合体又以“公推民选”方式选举组建管理小组、监督小组。

“政府的作用则从主体转为了主导。”鄞州区农办相关负责人这样描述这一工作中各方的职能分配:党委、政府“定调子”,重点抓意见制定、统筹改革和督促落实;职能部门“引路子”,精力集中在规划设计、申报审批、土地保障和资金监管等工作上;镇(街道)“架梯子”,强化政策制定、规划统筹、节约用地和配套建设;村(社区)则是“搭台子”,负责牵头协调、资格审核和项目把关,做到方案不拍板、工程不介入、发票不签字、资金不过手。

为避免改建出现村村“千篇一律”的现象,同时为激发基层自治的首创精神,各镇村一方面按照标准、注重规范,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每个村都有自选动作,充分展示各地“一村一品”之风貌——基础配套弱的,统筹拆旧解危、截污纳管、景观绿化和公共配套,从“形态提升”提升至“功能提质”;山水资源好的,把“联户改建”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民宿经济等美丽经济;文化特色鲜明的,对历史文化村落实行新建筑拆除财政补助、传统民居“虚拟拆迁”等办法,彰显各村特色的同时,也留住了人们的乡愁。

咸祥南头村村口木牌楼

在东吴镇小白村,根据村宅民居原始机理,分段设计了“老街风貌”“半水半街”“一户一菜园”“登山古道”“小白灯塔”等各类主题;东吴镇勤勇村则挖掘红色基因,修旧如旧尊重传统历史;童一、天童两地依托天童古街、慈孝文化,还原老街风貌……

“联户改建”还“改”出政府新效能。为加速各工程环节的审批,鄞州区还借力“最多跑一次”改革,宅基地以联合体为单位进行申请,规划、住建等部门对大部分环节实行备案制,大大缩短审批时限。

依靠高效的审批速度,童一村从开始设计到招标完工,一期“统拆统建”项目用了24个月,而二期“联户改建”项目只用了9个月。

“可见‘联户改建’作为一项探索性工作,要顺利推进并推广,该区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必不可少,通过不断统筹谋划、敢于革新的同时也保证行为规范。”鄞州区农办相关负责人坦言。

事实上,这些年随着鄞州对“联户改建”这一创新模式的不断实践,一些曾束缚农民手脚、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也在随之打破,在制度性供给、解决“钱”“地”等关键性问题的道路上创新不断。

甬新河姜山段

例如,在用地需求方面,强化农村宅基地的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制度,强化用地保障,依法颁发权证。比如面对改建资金需求大这一难题,采取“五权一房”抵质押贷款,对“联户改建”式改造补助政策参照“全村拆建”方式进行,全额免收行政性规费和城建配套费。

改政府大包大揽为村民自己说了算,如此一来,不仅邻里间的小矛盾容易解决了,改造中漫天要价、分配不公等乱象也杜绝了。更让人惊喜的是,它还让干群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相互更加信任。奉先桥村一名村干部惊喜地感叹道:“以前碰到事情需要镇、村两级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苦口婆心地做工作,现在只要发个公告即可,效果和效率双双上去了。”

从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这不仅是最切实的民生需求,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永恒的向往。为此,鄞州区下一步将以“治环境、创特色”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为切入点、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狠下决心缩小城乡环境差异、提速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把“点上盆景”转变为“面上风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

【新闻+】

“全国文明村”蝶变记:

洁美村貌全民建

春夏之交,走进鄞州姜山镇的陆家堰村,“变废为宝”的小品风景随处可见,创意墙绘别致又富寓意;穿村而过的横河边,养护花木和水体的船只缓缓驶来,时而有飞鸟在树丛里出没……这里角角落落都有惊喜,一步一景,耐人寻味。

日前,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公布,陆家堰村众望所归。殊不知,3年前她还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学徒”。

下辖4个自然村,总户数374户,800余名本地人口,外来人口则过千,陆家堰的自然资源并不优渥,集体经济也不富足。但村民们不等不靠,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充分发挥每个新老村民的积极性,携手共建美丽家园,齐心树立和美乡风。

“我们把宁波的一批‘最洁美村庄’基本都走了个遍,学习每个村的长处,消化后为己所用。”村党支部书记姚宏法说。

鄞州新农村一隅

路面无垃圾、河面无漂浮物、田间无废弃物、庭院无乱堆放和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这是2015年宁波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检查的“四无一机制”标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为此,村里组建起环境卫生志愿者队伍,邀请村民担任义务宣传员和保洁员,发放“门前三包制度”“卫生保洁村规民约”“环境整治倡议书”等各类宣传册。

一个村庄的环境卫生好比她的脸面和衣服,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幸福指数。姚宏法身为“领头雁”,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在村里遛达一圈,带头动手,不管是清理卫生死角、打扫道路垃圾,还是在田间地头捡拾垃圾,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村干部、党员代表、志愿者们全都投身到行动中,还经常利用自己双休日及早晚的时间。久而久之,洁美意识深入人心,维护村庄整洁成为每个村民的自觉行为。“这样的洁净村貌,早已是陆家堰的常态。大伙都这么注意,谁都不好意思把村庄弄脏。”村民许亚飞说。

横河边的广度公园,曾经是个杂草丛生的垃圾场,过去村民避之不及。村民张明菊回忆:“小山一样的陈年垃圾有六七十堆,不知道拉出来多少车。”是保洁行动让这里脱胎换骨,而后大家又集思广益,根据土堆的高低起伏设计景观,如今此地已是繁花盛开的美景。

卫生死角建花坛,村内小巷铺水泥,路边旧墙绘新画,门前配备垃圾桶;一美道路两侧种植树,二美河道两旁养水草,三美美丽庭院无杂物。3年时间,陆家堰村终于华丽蜕变,实现了“四变三美”。

“环境整洁了,风景美丽了,村民邻里之间也更团结和睦了。”村民陈国芳赞叹,住在陆家堰舒适又开心。

去年6月份,陆家堰又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村里制定奖罚分明的制度,成立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和志愿者组成的4个监督组,不定期入户抽查。如果连续3次被敲“蓝章”,则该户村民将被认定为“不合格”,将无法享受村里的相关福利待遇。在明晰的制度和严格的执行下,村民们逐渐养成了自觉分类的好习惯。

“环境卫生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只有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出效果。”见证了陆家堰的蜕变,姚宏法最大的体会就是,洁美村貌、序美乡风要靠全体村民齐力共建。

“田野上有金黄色的麦浪,河流旁住着百年的香樟,我们用汗水种下希望,等幸福悄悄爬上砖墙……”陆家堰村民的美好生活,在村歌《陆家堰,我亲爱的家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建洁美村貌、弘扬文明乡风的路是没有终点的。姚宏法表示,接下去村里还将进一步落实垃圾分类新举措。


(本组图片由钱赛红提供)



编辑: 仇欢
 

 
 
相关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