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宁波频道 > 政经时事  正文

乡村振兴 “甬”在路上
2018-05-24 09:46:28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尤畅 方敏

浙江在线-宁波频道5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尤畅 方敏)四明八百里,物华甲东南。港城宁波,自古物阜民丰、底蕴深厚。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拥港通天下地利之便,这片东海之滨的热土创业创新、迅猛发展,乡村振兴走在前列——农村居民和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2017年达到1.8∶1;作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四明山革命老区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位居前列;“村民说事”制度在全市2498个村推广,“规范小微权力”写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两者为全国乡村有效治理探索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作为全国首个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持续推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首创的涉农险种……

筑梦于乡野间,奋斗于山海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上,从杭州湾南岸滩涂到象山湾,从四明山深处到东钱湖畔,宁波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以“争”“抢”“拼”“赶”的昂首姿态,聚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各个领域,朝着“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目标阔步前行。

公共资源下乡: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前列

春和景明,万物复苏。过象山港大桥,从象山北出口下高速,驶入黄避岙乡三高线,一边是渔船停泊的海湾,一边是3米多宽的红色塑胶跑道,通向北黄金海岸景点。

这条农村公路全长约12公里,串起了三角地村等多个村庄,游人不断。

“路好了,游客多了不少。”曹文菊是白屿村和文饭店的老板娘。她说,遇到黄金周生意好时,一个月有二三十万元的营收。

在象山县泗洲头镇何婆岭村,长年在外打工的汤永富回来盖好了房子。今年元旦,他的“溪水琴音”农家乐试营业。“村里100多户人家,有15户开起了农家乐或民宿。”汤永富说,现在通往村里的公路下莲线也美得像一个景点,生意越来越好。

三高线、下莲线……这些农村公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画面,仅仅是几个片段。目前,宁波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9882公里,一条条公路,成为乡村振兴的“康庄道”。

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再到城乡融合,对乡村振兴及区域协调发展,宁波的探索和创新从未停止。

外客谈宁波,会惊讶于这片土地较高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只是在图纸上将城与乡圈在一起,而是注重实现要素双向流通。多年来,宁波坚持“城乡一张图、全市一盘棋”,让农村人口“聚”起来、基础设施“联”起来、公共服务“合”起来。

目前,供水、电力、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宽带、等级公路、公共交通已实现建制村全覆盖。截至2017年年底,宁波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99%。农村区域已建成4G基站1099个,光网能力达到276万纤,在省内处于领先。

基础设施先行,公共服务紧随其后。医疗卫生、居家养老、文化娱乐以及教育等要素不断下沉,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城市生活。

宁波已建成乡村卫生服务站711家,村卫生室882家,建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112个。10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农村居民的精神家园,春节前,各具地域特色的村晚高潮迭起,成为富有乡村韵味的文化品牌。

就在一个月前,海曙区举行了“特级教师乡村工作室”授牌仪式,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配置,帮助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这是该区继推行教育集团化、城乡师资流动等举措后,实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一步。

去年,镇(乡)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延伸到建制村。北仑区柴桥街道瑞岩社区是个农村新社区。“社保、公交等30多项服务可在这里一站式办理,我们和城里人一样方便。”村民说。

城乡融合,乡村居民利好不断。2012年,宁波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标准一致”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3年实现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城乡并轨,2015年全面消除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贫困人口现象,2016年起宁波全面实现城乡居民低保、基本医保和基本养老保障“三保”各自并轨。此外,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4年保持缩小,2017年更是达到1.8∶1。

城乡融合,吸引人才竞相回归。慈溪市横河镇秦堰村凯未果蔬农场负责人黄凯是从慈溪城区到村里创业的大学生,这些年,农场通过滚动式发展,已扩大到120亩土地。越来越多像黄凯这样的创业者,带着资本、技术、信息开始向乡村集聚。在四川办蔺草加工企业的张岳良就将企业委托别人经营,回到海曙区高桥镇,担任村里的“全面负责人”。据不完全统计,换届后,宁波全市近2500个村中,能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党支部书记有1793名。

治理农村环境:夯实“美丽经济”基石

“居住条件不知比以前好多少。”言语间,满满的幸福写在海曙区龙观乡李岙村村民洪锡全脸上。这个春节,他搬进了敞亮的新居。崭新的联排农居,宛如苍翠群山中的一道风景,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品质完全不输城市的高端社区。

“以前的李岙,房子破败,道路泥泞。”龙观乡村镇建设办工作人员王攀说,2014年该村开始以联户自建的方式推进新村建设。如今,270多套排屋和90套多层公寓拔地而起,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气象,让山区村落散发迷人魅力。

海岸边远眺壮阔海天,山林中领略古韵遗风,阡陌间欣赏生态野趣……四明大地的乡村如此多娇,引得城里人向往不已。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但垃圾堆积和污水横流,曾是农村环境的两大‘痛点’。”宁波市农办相关负责人说,要改变千百年来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难度可想而知,但事关农民生活品质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宁波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抓。

2014年开始,宁波投入资金73亿元,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治理村庄2139个。“溪坑水清路面光,阿拉常照最清爽!”横山水库上游的奉化区常照村,村内沟渠清澈见底。“以前污水直排,一到夏天蚊蝇滋生,还流进江里污染环境。”村党支部书记汪鑫说:“农污治理,是常照美丽乡村建设的发令枪。”

“去年开始,宁波市实施农污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强化运行维护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覆盖面。”宁波市农办社会发展处负责人说。

在宁海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已跨入智能化阶段。每天傍晚,胡陈乡梅山村垃圾清运员金华飞开着智能清运车“走村”,村民听到音乐,将垃圾桶放至智能清运车的扫码区称重、读卡。一户一卡,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可追溯。

垃圾分类擦亮乡村秀色。目前,宁波全市1025个建制村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这在全省全国居于前列;红黑榜公开制、垃圾分类积分制、指导员入户讲解等创新举措名声在外。

新时代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村美起来、农业强起来,更要让农民富起来。宁波的乡村正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养生经济、运动经济、休闲经济蓬勃兴起,“景美村强民富”的局面正在形成。精品民宿、乡村酒店、特色庄园、慢生活区、创意农业等农村新业态动能澎湃,不断推动宁波市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品牌化、精品化,打开了绿水青山转化成真金白银的通道。

鄞州天宫庄园、海曙天胜农牧、北仑玫瑰庄园、镇海郑氏十七房……已成为市民接触自然、放松心情的都市乐园。而宁波乡村的步道、漂流、农家乐及民宿,也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休闲新宠。2017年宁波市乡村接待游客5100万人次,增长22%;营业收入50亿元,增长22%。

背靠300亩茶园、面向百亩稻田的宁海县胡陈乡梅山村“心宿无尘”高端民宿已经开业。梅山村第一书记胡苗平说,梅山村利用生态资源优势,通过打造“精品民宿、精细农业、精致生活”三个品牌,加速将“美丽资源”转变为“美丽经济”,实现村庄跨越式发展。

“新主体”“新农人”发力田间:三产融合提速

甬优系列杂交稻产量多次刷新省水稻高产纪录,其松软、清香的米质广受好评;宁波市农科院选育的“甬甜5号”甜瓜,每公斤售价比普通甜瓜高出1倍,亩均收益突破万元;宁海土猪、余姚榨菜、慈溪杨梅、奉化水蜜桃这些特色精品农产品,因品质优、风味独特,畅销省内外……

新时代,乡村要振兴,兴旺的产业是当仁不让的支撑。数年来,宁波立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美丽田园、产业融合、健康养生”的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农业提质增效的步伐铿锵有力。

去年,宁波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3183元,居全省第一。

慈溪市坎墩大学生农业创业园,进驻了8家由大学生经营的农场。这些创业者懂技术懂市场,产品直击消费“痛点”。“玫瑰半岛”农场负责人陈速超主管技术,其妻子王雪维负责处理网上的订单,线上线下同发力,去年销售额突破160万元。去年,坎墩大学生农业创业园400多亩土地创造出近千万元的产值,这片“沃土”成为新时代“新农人”创业的萌发地。

在宁波,许多像坎墩大学生农业创业园一样的“农业新高地”,吸引着工商资本“新主体”和怀抱创业梦想的“新农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这里集聚,人才、信息、资金在这里交织,催生出农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宁波加速推进农业都市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集聚区、粮食蔬菜生产功能区建设,搭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平台。目前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16个,面积33.6万亩;建成市、县两级粮食功能区412个,面积80.08万亩。其中,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去年入围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去年宁波出口蔬菜及其制品12.7万吨,笋、香菇、甘蓝、花菜主打蔬菜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产业突出“调优、调强、调绿”,全产业链先行,这提升了宁波许多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十年优培优育的“红美人”香味馥郁、肉质细腻,被称为水果中的“爱马仕”,让种植户赚得钵满盆满。象山柑橘产业联盟理事长黄开明说,去年,“红美人”全产业链突破4亿元,今年有望翻番。

和后起之秀“红美人”不同,慈溪蔬菜、余姚榨菜、奉化毛竹、宁海柑橘4条农业全产业链已冲进“十亿级”阵营。全市亿元以上的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全产业链也有15条,链上企业数量126家,带动农户40.7万户。

而“品牌农业+互联网”产生的蓬勃动力,让宁波众多优势农产品突破地域藩篱,走向全国和海外。去年,奉化举办水蜜桃网络文化节,荣登淘品牌热搜榜首位;慈溪杨梅线上订单突破20万单,占总销量的10%。同时,全市农产品电商销售及服务平台达到194个,销售农产品超过4000种,2017年销售额突破80亿元。

强治理淳乡风:乡村有效治理的鲜活样本

“去年我们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的地方,请大家讲讲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在鄞州区姜山镇陆家堰村近日举行的一次“夜会”上,村党支部书记姚宏法一开场就直奔主题,发动大家共找“短板”。

“夜会”是陆家堰版的“村民说事”。发源于象山县西周镇杰下村的“村民说事”制度,融“说事、议事、办事、评事”于一体,说出稳定、说出和谐、说出发展。这一制度目前已在宁波市全面推广,并衍生出鄞州“书记一点通”热线、宁海“聊天长廊”、慈溪“圆桌夜谈”等版本。

大事小事,有事好商量。村级“小微权力”必须拿出来到“阳光”下晒一晒。

2014年,宁海开始探索乡村治理新机制,推行小微权力规范化运行,“我们梳理出台了《村务工作权力清单36条》,让小微权力有了明晰的边界。”宁海县委农办主任田仲启说。

在该县桃源街道钱岙村,村民们最近有件开心事——村里集村民办事、议事、文化礼堂等于一体的综合大楼落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村党支部书记陈文辉说起这幢大楼的诞生感叹不已:“工程顺利完成得感谢‘36条’。”

如今,“36条”已成宁波所有村干部的“紧箍咒”。制度严了、矛盾少了、民心齐了,做事情也就顺了。也正因为此,“规范小微权力”写入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这条发轫于田间地头的乡村振兴宁波经验由此在全国得到推广。

充满基层法治智慧的“36条”,再加上地域特色浓郁的自治方法——村规民约,两者张弛有度,“软”“硬”兼施,在东海之滨换得新时代乡风文明劲吹。

“乡邻之间应和睦,遇事讲理莫争吵……”这是奉化区大堰镇湖边桥村的村规民约歌,7句话98个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成了村干部和村民共同遵守的刚性规范。该镇40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套具有本村特色、导入基层法治精神的村规民约。

在慈溪市任佳溪村,村民们遵守以“明家训、立家规、树家风”为内容的家风家训行动指南,形成了和善、淳朴的民风。在象山县新桥镇关头村,村民自发制定的《文明婚丧约定书》,约定收送礼金不能超过1000元,酒席最高标准800元,不喝单瓶50元以上的白酒……

3年前,以象山县、四明山区和慈溪市三地为样板,宁波重点推出“斑斓海岸”“五彩四明”“绚丽浙东”三种类型的农村文明示范线。如今,不同类型、各有特色的文明示范线在四明大地遍地开花,连点成片。

创新制度供给:释放乡村发展活力

这些天,北仑区柴桥街道的花农们时不时地聚在“花木产业农合联”的办公室里,研究种植技术、预测销售形势,而农合联的工作人员则忙着将收集到的销售信息上传“花木驿站”,将会员的花木在网上集中销售。

2016年,北仑区根据产业特色成立了花木产业农合联,为会员提供农资代购、花木技术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目前农合联已为2000多名花农提供了技术服务,泰隆商业银行向农合联成员提供了5000万元的组团式授信服务,解决了花农贷款难题。”负责人孙安国说。

2016年底,随着市、县、乡三级农合联组建到位,一场“三农”聚变反应在宁波发生,时至今日,这一组织日益发挥出联心、联手、联合致富的作用。

回望40年前,乡村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大幕。而在一向不乏改革理念和举措的四明大地,一项项突破利益藩篱、释放乡村发展活力的改革之举,近几年来不断推出。

2014年,宁波启动城乡一体化改革,拟定“1+X”政策体系,出台相关配套政策16个,25个试点乡镇改革开展先行先试。2014年起,宁波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2015年完成2802个村经济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当年实现分红27.3亿元。

与此同时,宁波全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通过“确权、赋权、活权”,宅基地、承包地等“沉睡”资产被唤醒。

随着涉农改革的深入,农村劳动、知识、技术、资本的活力被逐渐激发出来,为生产要素在城乡间优化组合奠定了基础。

江北区在全省率先实施“多权一房”改革,在全国率先试行“房票”质押贷款,被拆迁农户凭拆迁协议就能获得贷款,有效盘活农民数十亿元“沉睡”资产。今年江北区又入选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作为全国首个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已基本覆盖宁波农业主导产品,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不断推出,不少险种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首创,有效放大了财政支农资金效应,提高了农业风险保障能力。

3月中旬,一场事关宁波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推进会举行。会议决定,2018年宁波将重点突出市本级涉农资金的统筹,明年将实现更大范围的整合使用,把原先多头发放、“天女散花”式的涉农资金,集中起来,解决一批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问题。

涉农财政资金整合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联袂发力,“最多跑一次”改革触角延伸到村庄,“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有了更多保障。

“在宁波,农业农村发展的障碍还不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有待激发,都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宁波市农办负责人说,下一步,宁波还将围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乡村治理和社会领域改革等,按照分级分类推进要求,力争改革项目落点、落地、落实。

乘时则驾,相机而动。正在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蓄势储能的宁波,迎来政策密集出台期——为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农村转型发展,《加快发展民宿经济,推进农旅文深度融合方案》已在4月5日应运而生。而《2018“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落实专项行动》、《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意见》等已制订完成,不日即将出台;更为重磅的《宁波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已进入办文程序,乡村国际化、郊野美丽乡村综合体、“新农人”开发工程等新名词已跃然纸上。



编辑: 仇欢
 

 
 
相关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