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宁波频道 > 微言微语 正文

“海归”与“土才” 不该是两种待遇
2018年03月12日 11:05 来源:现代金报   张海英

漫画闵汝明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关“海归”与本土人才的待遇话题引起热议。代表们十分支持并重视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只不过,他们也希望,大批长期、持续奋斗在国家科研项目中的本土培养人才,应当受到与海归人才同样的重视。

  (3月11日《中国科学报》)

  几天前,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就讲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对比:一个“土八路”博士,做出了影响世界的成果,得到的特别待遇是“破格提拔研究员”;而一个作为人才引进的“海归”博士,也许什么都还没做,就已经当上了“研究员”。也就是说,两者在职称、住房、津贴等方面待遇不同。

  这些年来,很多人之所以出国留学,原因之一就是“洋学位”更值钱,无论留在国外还是回国,似乎能享受更好待遇。不否认,留学能拓宽学子视野,能有不同的经历,但如果说“海归”比同等学位的本土人才能力强水平高,恐怕未必。

  然而,很多单位在引进高端人才时,却对“海归”高看一眼,愿意给更高待遇。而对本土成长的高端人才则“低看一眼”,给的待遇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一是看待人才存在“崇洋媚外”思想;二是引进“海归”更显“人才政绩”;三是不看能力看“土洋”。

  在这种“引才思维”下,部分学子出国未必是为了真求学,而是想镀一层“金”:有一段留学经历,混个“洋学位”。也就是说,“海归”与本土人才的不同待遇,会加剧“留学热”,甚至会造成一些人留学目的不纯。同时,对本土人才向上的信心是一种打击。

  对于引进高端人才的地方和单位而言,有可能引进的是有真才实学的“海归”,也有可能引进了徒有其表的“海归”,显然,为后者付出巨大代价后却得不到实际回报。事实上,在互联网和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成长的高端人才,其视野和能力未必比“海归”差。

  王建宇代表曾列举的一个实例就印证了本土人才不比“海归”差,即我国刚刚实现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具体完成项目、实现世界级突破的两位学者——一位中年科学家,一位青年科学家,都没有长期留学经历,“也就是本土培养的人才”。

  鉴于“海归”与本土人才存在待遇差异,既容易助长某些人留学目的不纯,也容易造成本土高端人才心理失落,还容易造成引才“华而不实”,所以有必要尽快调整“人才思维”、引才政策,调整的原则和方向是,无论“海归”还是本土人才都应平等对待。

  所谓平等对待,是指在引才时看实际能力不看“土洋”;职称评定、生活待遇等,应当一视同仁。如此,才能促进“海归”与本土人才公平竞争,才能让引才单位获得实际收益。当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如某些特殊的高端人才,可以享受特殊待遇。

  总之,对待高端人才不能戴有色眼镜,而是要看实际贡献和价值。

 


编辑:周文丹
 

 
 
相关新闻:
 

  • 再看一眼“大块头” 再见了!宁波12路公交车
  • 慈溪首家电商学院在环杭州湾创新中心成立
  • 宁波小城镇蝶变回头看①丨这些美景步道你走过几条?
  • 在家门口享文化盛宴!慈溪大剧院首演请来中国爱乐乐团
  • 把国际大事改编成童话故事 宁诺女生打造火爆“牛油果”
  • 中山公园玉兰盛放 洁白如雪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