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宁波频道 > 教育 > 考试 正文

1977年高考重启 作文题目是《路》
2017年06月06日 16:27 来源:宁波晚报   记者李臻

  岁月如歌,明天又是一年高考时间。

  40年前,数百万青年因为恢复高考而惊喜若狂。而今天,高考已经成为呼吸一般的绝对权利,这是我们的幸运。

  时代在变,高考的意义未变。高考已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但仍然是绝大多数学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是实现人生跃升最有效的途径。

  作文《路》彰显了时代特征

  1977年那场具有特殊意义的考试,试题难不难?

  记者采访了多位当时的考生,很多人说,当时的考题其实并不太难,如果是现在,或许一个合格中学生就可以轻松地考个好成绩。但是,对于当时一些青年来说,却无疑是“上刀山、下火海”的事。“文革”10年,他们的手被镰刀和工厂的机器打满了老茧,考卷成了一座难以逾越却又风光无限的高峰。那时很多人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报名参考的。

  翻开档案馆内资料,根据当年的总结资料来看,考生对试题总体反映是比较难。对数学试题,不少考生反映阶梯性不强,浅的大部分都会,难的大部分不会做。宁波有一位考生,理化试卷考了15分钟以后就出来了,后来发现他在考卷上写了两句话: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还有一位考生在数学试卷上写道:“离校六年又重来,试卷到手成盲人。ABCD不认识,七年知识化青烟,都是林彪四人帮所害。”

  那时,考生成绩最差的是外语,记者在我市某中学的一张考生成绩登记表上看到,很多考生考了零分,一般的只有10多分,最高分是29分。

  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是《路》,颇具时代特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桂维诚老师也参加了这场高考,并考取杭州大学政治系。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当年的作文记忆犹新。他当时由鲁迅的名言入笔,旁征博引,从青年马克思的职业选择说到周恩来东渡求索,最后抒发青年一代迈步新长征的豪情壮志,最后语文竟得了100分的满分。

  “恢复高考至今整整40年过去了,当年我们这些知青面对突然出现的人生之路的转折,充满了峰回路转的欣喜和期盼未来的激情。知识改变命运,我们由时代的弃儿变成了时代的幸运儿。”桂老师感慨地说,“高考1977,这个人生的转折点刻在时间的横轴上,更刻在我们这代人难以磨灭的记忆里。”

  当年宁波有2.6万余人报名,最终1045人被录取

  大多数人至今不知道自己的考分

  记者查阅资料获悉,1977年,我市报名参加高校文化水平考试的有26458人,这个数字之多大大出乎招生办的意料。其中,老三区有3630人。但经过地区文化审核,最后批准参加的只有10691人,还不到一半。最终高校录取1045人,比例接近10:1!这个比例在当时全国29:1的情况下是相当高的,宁波考生的录取人数也占据了全省最终录取人数的五分之一。

  95%以上的考生选择省内高校

  和现在阳光高考不同,那时高考机制并不完善。当年考试后,大多数考生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考了几分的,也不知道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因为高考不公布考生成绩和录取分数线。考生高考成绩如何,能否考上大学,谁也心中无底。只有拿到通知书,才知道自己考上了。因此,很多人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那年是以多少考分考入大学的。

  那么当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怎样的呢?有资料表明,在宁波师范专科学校1977级中文系学生中,最高分是347分,最低的是301分。由此推算,300分应该是当年的录取分数线。效实中学的考分情况印证了这一点,记者看到一位299.5分的考生名落孙山,而300分以上的学生在表格后面的栏框里都有一所高校的名称。

  有意思的是,宁波考生有一种浓浓的“家乡情节”:95%以上的考生选择了省内高校,其中杭州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宁波分校囊括了宁波考生去向的前三名。


编辑:仇欢
 

 
 
相关新闻:
 

  • 再看一眼“大块头” 再见了!宁波12路公交车
  • 慈溪首家电商学院在环杭州湾创新中心成立
  • 宁波小城镇蝶变回头看①丨这些美景步道你走过几条?
  • 在家门口享文化盛宴!慈溪大剧院首演请来中国爱乐乐团
  • 把国际大事改编成童话故事 宁诺女生打造火爆“牛油果”
  • 中山公园玉兰盛放 洁白如雪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