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宁波频道 > 文娱 正文

冯骥才和家族的故事 且听学者们的宁波慈城论道
2017年04月23日 07:51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邹洪珊

  浙江在线-宁波频道4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邹洪珊)慈城古县城千年史,积淀了许多江南古城、古镇所具有地方人文传统。慈城冯氏为代表的世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对慈城古镇历史文化的挖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当代多元价值取向的思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月22日,慈城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内举行了一场“大冯和他的故乡”学术沙龙,宁波多名文化学者,共聚一堂探讨学习宣传冯骥才先生的文化贡献和成就,交流慈城冯氏家族形成的历史背景、家族文化特点、家族性群发的文化现象,以及慈城冯氏千年发展过程中在文化、经济等各领域成就。

  《古镇慈城》主编钱文华:

  第一个发言的钱文华,是慈城本地人,也是冯骥才的老友。筹备祖居博物馆,冯骥才点的第一个专家组成员就是钱文华。

  1987年4月,他给居住在天津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写了一封信,此后两人相交至今。1992年春天,时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的冯骥才受宁波市政府特别邀请,携着母亲、妻儿、兄弟姐妹首次来宁波举办了“敬乡画展”。

  虽然十天的行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但只有晚上稍微空一点,他经常会在晚上邀请钱文华到房间,讲讲慈城冯氏家族的故事。在钱文华的印象中,“大冯”对慈城的关心并不止于言语上的“寒暄”,而是细节上的求索。“关于家乡的一切他很想了解。”

  据钱文华介绍,冯骥才的家族居住在慈城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始迁祖为冯冕,为汉末从北方来慈城为官的句章县令,后因战乱动荡,回家之路被切断,遂隐居于今天的慈城八字桥村。被誉为“慈溪第一大户”的冯氏家族由此发祥。

  “千年药业,百年老店,慈城冯氏,药业世家。”钱文华将冯骥才家族1700年的历史浓缩成了这16个字。钱文华介绍,冯氏起家源于药业,现在位于江夏街上的冯存仁堂就是由冯骥才的九世祖映斋于清康熙年间创办的。冯映斋之后,冯家数代人均接续祖业,继续药材生意,逐渐成一方巨贾,成为在慈城当地名声赫赫的药业世家。有个例子可以说明一下当时的冯家有多富有——1826年,慈溪重修慈湖书院,当时冯骥才的五代祖冯汝霖、冯汝震、冯汝霆兄弟三人就联名捐了一万五千两银子。

  发家以后的冯氏家族,逐渐对科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钱文华考证,冯骥才的五代祖冯汝霆,是个监生,成为当时冯家第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从冯汝霆开始,也就是从道光到光绪年间的五十多年里,冯骥才家族里竟然走出了13个举人,“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钱文华称,科举考试的难度之大,梁启超曾经描述过:“邑聚千数百童生,拔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拔百数十人为举人。”而慈城冯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走出了13个举人。数代以后,冯骥才成为中国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文化人,或可从家族的历史传承中找到解码的线索。

  冯骥才的曾祖、冯汝霆的第五子冯可铣是监生。冯可铣的儿子冯家藇,也就是冯骥才的爷爷,20岁不到即离开慈城去北方做生意,并于晚清时期定居天津。民国时,开了天津最大的饭店——“福禄林中西大饭店”。而冯骥才的父亲冯吉甫,则在慈城老家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直至1920年,母亲去世,随父亲定居天津。

  交流中,钱文华也提起了一件琐事:

  1992年3月,他在浙江宁波举办敬乡画展,当时冯骥才的眼睛停留在院子里的大水缸、堂屋屋脊上的砖饰“天官赐福”,以及族人引以为荣的“大树将军”的石像上。

  宁波慈城(原隶属慈溪)石神桥村,有一尊石刻像。所刻之人,是东汉年间,冯氏家族里的一位叫冯异的大将,为刘秀平定关中立建功,但为人谦逊,每遇众人争功,他悄悄退出,独坐树下,人称“大树将军”。冯骥才喜欢这大树二字,用来为自己的画馆命名。

  冯氏后裔历来将冯异尊为精神领袖。1994年,冯骥才建立了个人画馆,他将其命名为“大树画馆”。

  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孙善根:

  中国是宗族型国家,家国同构,家族就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亲属集团。

  宁波一地多世家大族,家族就在宁波帮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比如著名近代的上海九大钱业家族,其中五个是宁波家族;同仁堂慈城乐氏家族,旧慈溪三七市航运家族董家,洪塘赵家,电影业邵氏家族等。其中也包括了慈城的冯氏家族,从事的行业至少有中药、钱庄、银行、制造业等。

  时代变迁,有的家族没落了,而有的家族能够长期延续,这对于社会来说,家族就成为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生于斯,长于斯,也成与斯,与这一方土地休戚相关,为了维护家族的声望,家族成员大多关心地方事务,积极参与地方事业,大冯的乡愁,也是家族凝聚力的体现。

  文史专家张如安:

  冯骥才是新时期用文学变革社会的先锋,最初是以小说创作崛起文坛,早期的伤痕小说,是现实主义的写实,反映社会问题,成为时代思潮的弄潮儿。

  1984年发表《神鞭》开始,文风逐渐向着象征、寓意、荒诞的方向转移,成为中国式现代小说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比如他选取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一批市井奇人,还原了天津卫水陆码头的市井文化。

  近代以来,慈城在天津的作家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冯骥才。

  作品中充满天津乡土风味的文化小说,把市井文化的世俗内容与津味津韵完美结合,反映了当地人的机智、幽默、热情泼辣等真性情,栩栩如生,勾勒出了一幅幅具有浓厚津门世俗生活气息的画卷。

  冯骥才的创作,无疑为中国现代派文学开拓出一方全新的天地,其中倾泻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三寸金莲》的裹小脚习俗,而在《感谢生活》中,美术学院学生华夏雨的身上,就是他对民间文化的情怀,富含民间的文化元素和生活内容,文学之根和文化思考深深扎入民族文化的土壤。

  文史专家戴松岳:

  慈城的冯家,因为出了冯骥才,受到业界关注。而事实上,慈城的冯氏,历史上也是第一望族,是名震全国的中药世家。

  名震全国的慈城药业,其悠久历史和雄厚实力是无与伦比的。北宋年间,慈城望族五马桥冯氏就以经营药业致富,名臣舒亶在《四明杂詠》中以“药肆万金饶”之句赞之。此后,冯氏世代以经营药业为生,至明清之际,蔚为大观。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家产竟达2000万两白银,成为全国首富。为此应清政府之求,捐银30万两助饷,清政府以免税贩药的特权予以奖赏,其势力遍及江南数省。三百年间,慈城产生了数十位国药业的巨商大亨,执中国国药业之牛耳。如大清药王同仁堂的创建者乐氏家族是慈城人,自明永乐年间从慈城走向北京的货担郎中———乐良才起,乐家子孙一直在京都北京营业,至清康熙年间,终成为中国第一药铺。此外,上海的冯存仁堂、童涵春堂,天津的达仁堂,广州的敬修堂,济南的宏济堂,沈阳的继仁堂,杭州的张同泰堂等数十家赫赫有名的百年老店,以及宁波最有名的两家中药店:冯存仁药店和寿全斋药店,都是慈城人创办和经营的。

  被誉为江南药王的杭州胡庆余堂,它的首位经理和民国年间的经理,以及当今的掌门人冯根生都是慈城人。药业是明清两代慈城商人的主业,几乎所有慈城的大家望族都有人从事药业买卖,以至慈城最终成为明清时期中国国药业的大本营和国药业经营者的“黄埔军校”。

  连绵千年的慈城药业为何能薪火传承、长盛不衰?这要从慈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去探索。其原因有三:

  一是慈城地狭人众,自古以来有向外求生谋利的传统,在重仕轻商的古代都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不为良医即为良商”的小环境,使人乐于从商,善于经商。其二慈城文运发达,“田家有子皆读书”,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而药业经营需要较高的文化基础,慈城的药商和药业从业人员因文化发达而产生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其三是自宋以来,慈城冯氏家族五马桥支系即以经营药业致富,历千年而不衰。药业的丰厚回报和利润使众多乡人为之向往,因此许多家族举合族之力经营药业,如董家、陈家、缪家、叶家、王家等都是这样。其强大的家族资本和良好的望族信誉使之长袖善舞,屡战屡胜。而以孝义著称的慈城人,其特有的平和谦顺和诚信之道又获得社会广泛认同,于是自明至清延及民国,慈城药商的事业和影响日益发展,终于形成了与山西平遥票号、安徽徽州盐商鼎足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专业商帮。

  如今,冯骥才的祖居博物馆,不仅仅研究冯骥才,未来也希望能研究他们的家族,家风,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也能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缩影。


编辑:段琼蕾
 

 
 
相关新闻:
 

  • 再看一眼“大块头” 再见了!宁波12路公交车
  • 慈溪首家电商学院在环杭州湾创新中心成立
  • 宁波小城镇蝶变回头看①丨这些美景步道你走过几条?
  • 在家门口享文化盛宴!慈溪大剧院首演请来中国爱乐乐团
  • 把国际大事改编成童话故事 宁诺女生打造火爆“牛油果”
  • 中山公园玉兰盛放 洁白如雪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