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宁波频道 > 生活资讯 > 卫生健康  正文

坐着“缆车”洗澡、还能上班领工资……这样的医院你见过吗?
2019-10-01 08:13:14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王波 通讯员 陈雨轩


微信图片_20190930170806.jpg

浙江在线-宁波频道10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波 通讯员 陈雨轩)提起精神病院,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影视作品中铁丝围墙、特殊病房,以及冰冷的医生和发呆的患者。真的是这样吗?

30日上午,微风徐徐中,一群市民走进位于江北区童家村的宁波市民康医院。一切固有印象都被眼前的景象一扫而空——院区内绿树成荫,东面占地数十亩的康复农场一片绿油油稻田,不远处大片果树摇曳。在这里,医院被称作“社区”,病人被唤作“休养员”,他们与医护工作人员一起生活、工作。

“现在医院好大,这大楼也是新造的……”望着眼前窗明几净的门诊大厅,老人们很是惊叹。

微信图片_20190930170811.jpg

作为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民康医院以及走过41年,随着医院发展,原先的医院大楼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全新的两幢门诊、住院楼近日也开门营业。

这些年随着养老问题的关注,医院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探索综合医疗、失智失能康养、老年慢病康复、安宁疗护等相结合的康复医疗模式,为老人们提供贴心服务。

这不,前段时间得了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的78岁杨大爷就是入驻医院全新的康复病房。当大家见到老人时,老人面带微笑,对话顺畅。然而,就在数天前,老人还是绪不稳定,有攻击行为。经过系统疾病治疗、心理疏导、康复锻炼的他已经情绪好转。

走访中,记者在病房发现一个“缆车”。为了更好的照顾失能,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医院引入先进的“天轨”移位系统,行动不便的老人,躺在病床上可以自己操作“缆车”,吊着吊篮,带着自己移位、如厕、沐浴,甚至还可以到隔壁病房串门。

微信图片_20190930170815.jpg

而针对精神康复医院创新开展有温度的人文情怀。

“以往针对精神障碍者的康复措施针对性不强,例如做纸盒、串珠子等,实际上在回归社会后很难有应用场景。”院长陈亚萍说,从2009年开始,针对精神障碍者社会适应性不强、病耻感重、社会接纳程度不高等现状,医院在传统精神康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专业融合、医院和社区融合的模拟社会场景康复模式,率先将社区治理理念运用到精神障碍者的社会化康复中,为精神障碍者建起爱心家园。

微信图片_20190930170758.jpg

在“社区”民康超市、烘焙坊、洗衣房、画室、缝纫室等处,大家见到不少“休养员”的身影。他们穿着统一的灰色工作服,每月按时上班、领工资,与医院职工无异,唯一区别在于胸前的铭牌上写着“实习”字样。“这是为了消解病患与医生之间的界限,让他们能融入身边的场景与生活。”陈亚萍笑着说,“社区”作为打通精神障碍者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为患者康复后有尊严地重返社会奠定了基础。

微信图片_20190930170820.jpg

多年来,医院帮助一批又一批精神障碍者回归社会、找回自我。社会中专家学者、画家、学生、社工等纷纷加入医院文化志愿者团队。在志愿者的启发下,休养员们2000多幅精彩作品相继诞生。2017年7月,医院在宁波博物馆主办“原生艺术与精神康复高峰论坛”,100幅精神障碍者原生画与衍生文创产品在现场展览,在大众和特殊群体之间架起了一座“看得见”的桥梁。

随着指针慢慢滑过,开放日也逐渐进入尾声。大家纷纷感慨,这样的医院太出乎意外了。陈亚萍表示,他们希望通过精神康复、老年康养让患者“生命的色彩”得以延续。而未来,要做的还有很多。




编辑: 周文丹
 

 
 
相关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