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宁波频道 > 城事热点 > 城市快报  正文

视频|19年坚守只为这条鱼!养殖东海鲳鱼即将批量游上市民餐桌
2019-06-19 13:59:58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翁云骞 通讯员 王虎羽

浙江在线-宁波频道6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翁云骞 通讯员 王虎羽)休渔季节,你是否格外想念海鲜?6月18日上午,记者从在宁波市象山县召开的相关技术对接会上了解到,由宁波大学、象山港湾水产苗种公司、浙江大学、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共同承担的东海银鲳项目获得重要进展,累计成功培育亲鱼2万余尾,育苗达到580万尾,两项数据均开创国内先河。

据悉,作为一项已持续近20年的项目,东海银鲳团队通过艰苦攻关,基本解决了养殖银鲳的“吃饭问题”“健康问题”,初步建立起了链条完善的全人工养殖技术体系,下一步的重点是拓展养殖范围、确立合理的产业化养殖模式并累积相关数据。最快今年年底,小批量的人工养殖鲳鱼就有望游上市民餐桌。

多年坚守突破人工养殖技术瓶颈

鲳鱼难养,在业界早已是共识。

为什么这么难养?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徐善良介绍,原因主要有几点。“首先,这种鱼嘴小、腮小,肺活量小,鳞片易掉,先天就比其他海鱼脆弱的多,其次,鲳鱼天生好动,在海里会一直绕圈游动,且必须等到侧囊中食物消化完才能再次进食,人工投喂较麻烦。此外,病害也是一大问题。不及时干预的话,死亡率很高。”

多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对比试验、总结经验教训,该团队研发出了鲳鱼爱吃又很有营养的“粘性团状饲料”,此外,还“发明”了适合鲳鱼觅食习性的固定投饵台,巧妙解决了鱼的“吃饭问题”。另外,在水体控制、疾病防控等方面,该团队也通过持续不断的数据分析、对比试验,拿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方案。

近几年来,在新任项目负责人、宁波大学副教授王亚军带领下,团队在全生长周期病害防控体系打造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这为扩展和稳定育苗数量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团队共成功养活银鲳累计培育亲鱼2万余尾,累计育苗达到580万尾,两项数据均开创国内先河。此外,团队还总计获得各类授权专利40多项。

“银鲳养殖,三分养七分管。从投喂、换水到体检,每一项工作都不能马虎。现在,我们可以比较自豪的说,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全人工养殖的技术体系,产业化整体推进时机比较成熟了。”王亚军说。

产业化越来越近,将打造宁波“金名片”

技术体系建立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拓展养殖范围、确立合理的产业化养殖模式,并建立相关数据库。

“需要全天投食吗?”“密度可否增加?”“鱼虾混养有没有可能实现?”……对接活动现场,省内十余家水产技术推广站以及养殖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纷纷抛出疑问,气氛十分热烈。

养殖模式是大家最关心的。温州水产技术推广站的一位负责人开门见山的表示,银鲳适合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这个鱼对水和温度这么挑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不仅能够保证水质,还能降低能耗。”该负责人表示,现在各地循环水养殖技术正在不断走向成熟,设备投入这方面没有太大问题。 “如果能够把密度适度提高,把饵料的价格降下来,同时再把苗种的病害防控做好,规模化养殖会有前景。”

王亚军告诉记者,作为东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以及沿海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海鲜,银鲳人工养殖已取得重要进展,离真正的产业化越来越近。

“这个阶段我们将通过试验性推广、选择性合作的路径,与更多水产养殖团队、企业合作,增大养殖面积、扩展养殖样本,只有这样,才能检验我们前期建立的技术体系是否可靠,也才能最终确定最合理、富有经济效益的养殖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还入选了宁波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未来5年将在宁波市科技局的支持下,进行进一步研究。 “未来,我们还将通过引入合理的商业模式,打响东海银鲳这个品牌,争取使其成为宁波的又一张金名片。”王亚军介绍。

那么,什么时候市民才能买到透骨新鲜的养殖银鲳?

记者帮大家打听了下,最快今年年底,小批量人工养殖鲳鱼就有望投放市场。“味道十分接近野生鲳鱼,价格则没野生的那么贵。总的来说,性价比比较高。”王亚军笑着说。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编辑: 周文丹
 

 
 
相关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