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宁波频道 > 城事热点 > 城市快报  正文

宁波中学昨迎120年校庆 诺奖获得者屠呦呦特意发来贺信
2018-10-22 13:37:26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竺佳 通讯员 王怡柔

浙江在线-宁波频道10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竺佳 通讯员 王怡柔)2018年10月20日,宁波中学迎来了自己的120年诞辰。早晨8时,已有校友耐不住对母校的思念,早早现身在校园。他们的脚步或轻快或蹒跚,他们的神情或激动或期待,但在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在看到迎宾小组温暖灿烂的笑容的那一刻,他们的身心便彻底回到了当年在宁中求学的日子里。不久,在签到处就聚集了不同年龄段的校友。重逢的场景随处可见,看到阔别数十年的老同学,再严肃的脸庞都会溢满喜悦。

刚获小行星命名殊荣的中科院院士贺贤土回校给年轻的学弟学妹们带来了一场报告,七八百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方面卓有成绩的厉立德,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和阿肯色大学博士,专程从美国赶来,昨天,他给大家分享了最前沿的人工智能信息;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桂晓风回来了,他将自己两万余册出版物全部捐赠于母校,目前第一批捐赠藏书已经到位。不仅如此,桂晓风更是鼓励号召各地市的出版集团、出版社共同向母校捐助书籍,并且得到了大力支持。昨天,他在仪式上还建议学生们:“读书要趁早,少年时代的阅读会影响一生。”

宁波加德轻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海宏也来了,他在1982年至1987年就读于宁波中学学习,对母校和老师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母校建校120周年之际,他捐资100万元人民币。

宁波中学还有一位著名校友,她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她1951年毕业于宁波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在该校校史馆,仍然保存着屠呦呦1950年在宁波中学就读时的成绩表。

今年校庆,屠呦呦特意发来贺信。她说:“遥想母校的悉心培育,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百廿年来,在人文积淀丰厚的宁波,母校教导莘莘学子勤于始、精于始,为国家人才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寄语母校,继续坚持“崇尚个性,追求卓越”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弘扬优良传统,为祖国的发展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当日,屠呦呦铜像也在校园内揭幕,校方期待让每一位宁中人都从这位“身边的榜样”身上获得人生的启迪和前行的力量。

而在宁波中学举行120周年校庆之际,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也莅临宁波中学调研。

IMG_4262.JPG

IMG_4242.JPG


【浙江新闻+】

宁波中学百年历史

宁中2.png

宁中1.png

宁波中学创办于1898年,至今已有120年的办学历史。百廿宁中,七易校名,八迁校址;从创办之初的“储才中西学堂”到被称为“浙东第一校”的“宁波府中学堂”(含“宁波府师范学堂”),从二十年代被誉为“小北大”的“省立四中”(含“省立四师”)到抗战时期辗转千里、弦歌不辍的“省立宁波中学”,从“走在时代前列,唱响时代新声”的“宁波一中”到恢复校名、迎来发展新契机的“宁波中学”。

1895年,晚清重臣张之洞在《创设储才学堂折》中,发出了“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的呼声,这一发愤图强的呼喊,回响在四明山簏、东海之滨!

1898年,宁波知府程云俶、民族企业家严信厚和汤云崟、陈汉章等地方贤士商议,以“革新图强,储备人才”为办学宗旨,开办“储才学堂”,延请慈城名儒杨敏曾先生任监堂 (校长)兼总教习。宁波储才学堂倡导西学,传播现代文明,一时独领风气之先,培育了我国物理学奠基人何育杰,银行家、曾任民国财政总长的李思浩,爱国诗人、曾任《天铎报》主笔的洪允祥。

1904年,宁波储才学堂更名为“宁波府中学堂”,后张之洞亲为题写校碑。学校创办之始,以“陶成英俊子弟,以开风气”为指导思想,走中西文化融合之路,站立潮流之先。1905年,宁波新任知府喻兆藩创办宁波府师范学堂,它与宁波府中学堂一起,成为四明这片古老而丰厚的土地上两颗璀璨的思想明珠;学校规模日隆,声望日增,被称为“浙东第一校”。这个时期的学生中,有日后成为我国现代幼儿教育奠基人的张雪门、著名教育家范寿康、国民党著名人士陈布雷、曾任北洋政府教育司司长的罗惠侨等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

1911年,“宁波府中学堂”更名为“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堂”,“宁波府师范学堂”更名为“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堂”,次年,改“学堂”为“学校”。 1916年8月,孙中山先生应省立四中校长励建侯邀请来到宁波,下榻四中小花楼。孙中山先生在学校讲堂向宁波各界人士发表演说,又在花楼里和励校长恳谈,希望四中多为国家培养人才。孙中山先生的身影从此激励着四中民主进步、树人育才,为祖国的富强自强不息。1922年,张秋人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来宁波建党,在学校建立宁波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我党浙江省早期领导人汪子望、卓恺泽、裘古怀、王家谟、潘念之、王任叔(巴人)、华少峰(华岗)、沙文汉等人在学校里已经崭露头角。自强不息,以身许国的豪情在校园里激荡,而中国的克隆先驱童第周、社科院学部委员冯定、甲壳动物学奠基人之一的董聿茂、书法泰斗沙孟海、国民党著名人士张其昀等诸多杰出人才也都是这一时期的毕业生。

1923年9月11日,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和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仍名为“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并以此合并日为学校校庆日沿用至今。同年9月,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先生任校长,先生以“通达时务,学贯中西”为择师标准,大力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校园风气,一时间名家荟萃,大师接踵,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刘质平……一位位享誉海内的专家、学者,先后来到奉化江畔,在这风云际会的年代里,宁中校园里流光溢彩!倡导“自律、自立、自强”校训,提出“与时俱进”的主张,清季开始的储才大业,至此而大放异彩。两院资深院士、水利专家严恺,中科院院士、大地海洋学专家任美锷,工程院院士、农学家余松烈,世界“蝶神”周尧,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仲殊,宁波大学首任校长朱兆祥,以及著名女作家苏青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才,都在这个时期就读于省立四中。导师有大师,学生多俊才,此时省立四中被世人称誉为“小北大”。1927年改校名为“浙江省立第四中学”,1933年又易名为“浙江省立宁波中学”。

自1923年经亨颐治校至全面抗战前夕14年间,宁波中学声望早已越出宁波范围,学校规模、设施超群,名师云集,人才辈出。然而,宁波中学的黄金时期,被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无情地摧毁了。1937年8月13日,日寇进攻上海,宁波时遭日机骚扰。为了保护学校千余师生,沈其达校长将学校迁到距宁波40余里的南郊胡家坟。

1939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将在丽水任处州中学校长的赵仲苏调任宁波中学校长。赵仲苏临危受命,决意保住宁波中学,毅然决定将宁波中学迁往嵊县、新昌一带。在兵荒马乱中他三度迁校,嵊县太平镇、玠溪村、磐安县大皿村,行程长达千余里,坚持办学七年多。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宁中弦歌不辍,书声不绝、大旗不倒,书写了宁中历史上艰苦卓绝的一页,创造了中国办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抗战胜利后,1946年初春,宁波中学从磐安把学校学籍卷宗、图书仪器、校具桌椅全部运回宁波。“泱泱越国古明州,门对大江流…”宁中雄壮的校歌,又回响在奉化江畔。

一唱雄鸡天下白,三江潮起日月新。1949年宁波解放,宁波中学成为浙江省第一所被我党接收的中学。钱念文出任校长。他在学校的开学报告中这样说道:“新的教育必须要符合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和人民大众的方向,它必须为人民服务。”钱先生秉承并且发展了经亨颐先生“求学何为,求为人而已”的思想。1954年,改校名为“浙江省宁波第一中学”。

“致力于走向时代前列,唱响时代的先声”,钱先生用他的办学理想,在四十年代末,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他的富有远见的办学思想,书写了五十年代火红的宁中校园。学校成为浙江省九所重点中学之一,旋即又列入华东地区重点中学。在此期间吕漠野(语文)、郦肩时(数学)、王文川(英语)、冯马兴(体育)、李平之(音乐)等一批德高望重、业务精湛的学科带头人组建成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为新中国培养出一大批祖国建设急需的英才,一颗颗明星从宁中升起,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石钟慈、贺贤土、庄辉,中华书局原总编傅璇琮,青岛大学原校长竺苗龙,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王义遒,二炮原副司令员黄次胜中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原台长张和祺,上海市原副市长倪天增,浙江省原省长沈祖伦,宁波市委原书记项秉炎等,他们交相辉映,成就了宁中历史上一个星光灿烂的时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古老而光荣的宁波中学迎来了崭新的大发展。传承百年积淀,再创时代伟业,新一代宁中人吹响了开拓进取的号角。“严谨、求实、创新、全面发展”的新校风,继承了“储才”的精义,又增添了时代的内涵。1986年起,宁波中学先后承办了高师大专班、省体育后备人才试点班、希望班、高师预备班等特色班;1988年,恢复“浙江省宁波中学”校名;1991年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理科实验班,十多年来,该班成为我校办学特色之一;1997年,由宁波中学扶植的国有民办学校——兴宁中学创办,开创了浙江省“名校办民校”的先河;2000年学校又承办了国内首批新疆班,将“储才”大计辐射祖国边疆,成绩显著。2002年,学校搬迁至高教园区,向着更高的起点奋进,如今的宁波中学作为现代化新型窗口学校,始终秉持“开拓未已,行者无疆”的进取精神,勇立时代潮头。






编辑:
 

 
 
相关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