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宁波频道  正文

上林湖畔,谱一曲新时代“泥与火之歌”
2024-06-27 09:13:23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翁云骞 共享联盟·慈溪 马安娜 邵滢

浙江在线-宁波频道6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翁云骞 共享联盟·慈溪 马安娜 邵滢)烧窑用的翠屏山木柴、和泥用的上林湖碧水、制瓷用的栲栳山岭土、保存近月的火种。上林湖畔,泥与火之歌再度吟唱。

6月,慈溪首届“柴烧龙窑”主题系列活动“出圈”。开窑仪式上,三千多件历经烈焰洗礼的越窑青瓷佳作从匣钵内取出,赢得满堂彩。

这是一件文化盛事。开窑这天,不仅当地“四套班子”负责人齐齐出席,数十家中央、省、市级媒体也受邀来到现场采访。

柴烧龙窑开窑。王烨江 摄

这也是一场文化长跑。从上林湖越窑遗址初次发掘到到如今成功举办7届越窑青瓷文化节,青瓷之于慈溪,早已超越一般非遗文化和轻工业范畴,成为地域文化品牌建设的闪亮IP。

作为工业大县、“浙江第一县”,慈溪为何对青瓷如此重视?一场龙窑复烧活动,又将如何为青瓷这个历史经典产业的发展再添一把火?

重燃千年窑火

上林湖畔是越窑青瓷发源地之一。曾经,窑工们不眠不休守着燃烧的龙窑,一件件精美瓷器在火浴中诞生,沿着海上丝路运往全世界。

一朝断烧,人去火灭。上林湖畔的龙窑沉寂了数百年。

窑是制瓷业的基础。复烧柴烧龙窑,就是要把昔日的古法技艺找回来,把曾经专属于这个地方的产业荣光寻回来。

“龙窑因依山而建、斜卧似龙得名,上釉晾晒后的素坯装进匣钵、摆入龙窑,由烧窑师傅添柴加薪,火势最旺时窑温可达1300多度,成败仅隔一线。”从龙泉迁居而来的青瓷大师孙迈华对龙窑如数家珍。

惟其艰难,方显珍贵。柴烧龙窑决定复烧以来,孙迈华、孙威父子查询了大量资料,进行反复试制试烧。两天一夜的不眠不休,他们将全身心奉献给这凝结了无数古窑工智慧的秘色之道。

何止龙窑?对越窑青瓷文化的挖掘,是慈溪一场延续几十年、参与人数众多的接力长跑。

上林湖的碎瓷片。资料图

始于上世纪30年代,兴于90年代。经历6次考古发掘,上林湖越窑遗址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

古银锭湖寺龙口窑址、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的发掘成果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唐宋时期的中国制瓷业》《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北宋早期瓷器》等古陶瓷研究专著相继出版。前不久的一场研讨活动上,青瓷文化遗产志愿者徐伟明发布近代上林湖越窑秘色瓷文化海外传播的最新成果,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

经过一代代考古学家和青瓷工作者的努力,慈溪的城市文化图谱拼凑得益发完整。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上林湖恰是浙江陶瓷史上半部分最绚烂的篇章。厘清越窑青瓷这个标志性地域文化的来龙去脉,是历史的使命,也是发展的必然。”慈溪市文化广电和旅游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励孟挺说。

越窑青瓷烧制技术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上林湖越窑博物馆开馆……近年来,慈溪着力提升越窑青瓷文化节等特色节庆能级,拓展秘色瓷和青瓷瓯乐影响力,同时通过大力度的扶持投入,培育发展青瓷产业。

上林湖越窑博物馆。上林湖越窑博物馆供图

一场全民关注、流量满满的“柴烧龙窑”主题活动,让文化之于城市发展的价值被更多人看见。

“伴随社会经济转型,文化作为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受重视。”励孟挺认为,无论从文化基因还是历史的厚重度来看,没有什么比青瓷更能够代表慈溪;慈溪发展,也要进一步弘扬青瓷文化及其背后所蕴藏的工匠精神、开放胸怀。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青瓷、发展青瓷就成为慈溪的必然选择。

新经济,新赛道

这两年,“人文经济”成为热词。通过繁荣文化艺术、保护文化遗产等措施可持续提高文化力,以此发展文化产业,解放文化生产力。国潮涌动的大背景下,作为经典产业之一的青瓷如何写好“人文经济”新文章?

在慈溪,一个名叫“妆写”的新兴彩妆品牌将青瓷烧制技艺与日用化妆品结合,“玩”出了新花样。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青瓷制品凸显的是审美和收藏价值,文化礼品属性较强,我们‘以瓷盛妆’,打开了新市场。”“妆写”品牌副总经理潘梦楠介绍,经过三年培育,“妆写”解决了成品率低等难题,成功开发口红、唇釉、面部底妆等一系列产品,竹篱红萼系列口红获中国化妆品行业最佳新品奖。“妆写”还登上2023国潮品牌新生力量百强榜。

妆写产品图。企业供图

结合彩妆等日用消费品的设计制造,越窑青瓷悄然走进市民生活。这是理念的革新,更是文化的回归。

上越陶艺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非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施珍认为,传承越窑青瓷工艺必须赋予它新生命,“使它与时代产生联系”。这些年,她创作的青瓷小对瓶、项链等作品很受欢迎。

“从古至今,陶瓷作为饮茶工具对茶文化的传播推广起了很大作用。”匡堰镇干部王君飞说,今年,该镇委托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专家根据展陈实物和文献设计了唐风茶礼器形,同时邀请浙江农林大学团队编创茶礼表演节目,打造走得出去的文化旅游产品。

既要挖掘历史,更要赢在当下。

“对比景德镇、龙泉等以青瓷作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慈溪尚不具备青瓷制品大规模生产烧制的产能基础,在要素配套、生产成本上更无优势,为此,必须找到符合自身发展逻辑的产业坐标。”

在励孟挺看来,慈溪小家电之所以出彩,就是因为上下游配套完整,产业定位清晰。紧盯日常消费、发力文创设计,今天的慈溪青瓷产业正在开辟一条“曲径通幽”的新赛道。“青瓷+彩妆”“青瓷+茶饮”“青瓷+文创”……一众新产品抓住了年轻人眼球。

施珍介绍作品。宁波市委宣传部供图

与产业同频共振,青瓷烧制技艺也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借助高温颜色釉手法,施珍将现代美术观念合理融入了越窑青瓷器形、釉质、装饰中;孙威在青瓷创作中运用3D打印技术,《菱口碗》等成为网红产品;闻长庆父子则借助现代创新工艺,将适合越窑烧制的泥土进行配方改良。

文化经济化,经济也要文化化。

翠屏山北麓的匡堰镇结合青瓷、杨梅等元素,推动农家菜提档升级,带动“土特产”收益增幅超10%。地处中心城区的浒山街道大手笔引入青瓷大师工作室,打造可看可学的城市旅游线路。慈溪文旅推介会上,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更向全国客商发出招商邀请……千年青瓷,历久弥新。

擦亮“瓷都”金名片

着眼历史文脉创新传承,浙江今年大手笔启动实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建设任务表中,“丝瓷茶文化”赫然在列。

对慈溪这样的青瓷“后起之秀”来说,这或是一次重整资源、“弯道超车”的良机。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教授、宁波市越窑青瓷文化研究中心(宁波市首批重点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伍鹏认为,擦亮“秘色瓷都”金名片,慈溪必须在生态营造和制度建设上大胆创新,加速补齐在遗存活化、队伍传承、产业链配套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和发展青瓷事业。

地域文化基因如何激活?文艺是一大载体。依托宋词、瓷乐两大载体,第七届越窑青瓷文化节开幕式上,新节目《诵•瓷》用古老瓯乐吟诵出了文化新味。这两年,慈溪青瓷瓯乐团多次受央视邀请,在重大活动展演上频频“出圈”。

但,光有一个瓯乐团还不够。在伍鹏看来,慈溪应加强国家级非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活化利用,促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进一步丰富“国字号”遗址公园的内涵,提升开放服务水平和文化传播能力,结合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放大越窑青瓷这个文化IP的市场价值。

学生体验青瓷瓯乐。慈溪融媒体中心供图

以文旅为例,目前慈溪尚无叫得响、吸人气的大型文旅项目和重点文旅 IP,以瓷为媒,“非遗游”“工业游”等能否更快破题?

“要对包含越窑青瓷在内的文化符号进行精准提炼,以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翠屏山中央公园等重点建设为依托,打造一批融合文创、休闲、研学等多要素的主题景区、主题乐园、主题乡村。”伍鹏说。

慈溪是“小家电之乡”,青瓷与家电制造的结合拥有巨大想象空间,但客观而言,目前慈溪家电企业对开发青瓷款新产品的兴趣不算浓厚,首先要突破的是技术难题。

“相比金属、塑料等标准件,青瓷配件加工极难标准化,此外,成本控制也是问题。”一家小家电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青瓷烧制人才和产品创新研发人才培育上,慈溪底子薄、起步晚,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来推进相关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针对性培养?

前不久,“妆写”品牌母公司瑞尔(浙江)品牌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向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捐资1000万元,和学院签约共建“妆写学院”。在潘梦楠看来,这既能帮助“妆写”整合更多“z世代”创新要素,也能为学生搭建品牌运营等领域的实训机会,“是一次很有益的尝试。”

出台专项政策、做深活化文章、发力队伍建设……上林湖畔,一场由文化带动的新经济变革或已启幕。



编辑: 周文丹
 

 
 
相关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