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宁波频道  正文

新春走基层丨农技问题@劳模!跟着记者探访慈溪首家种植领域“劳模工作室”
2022-01-17 17:50:55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翁云骞 共享联盟慈溪站 陈佳玲 戎畏畏 通讯员 施杰聪 余聪波

浙江在线-宁波频道1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翁云骞 共享联盟慈溪站 陈佳玲 戎畏畏 通讯员 施杰聪 余聪波)春节临近,天气晴好。下午一点多,慈溪市坎墩街道农业众创园,资深农技员、市劳模王旭强又像往日一样开始了“巡场”。见王旭强来了,正在忙活的慈丰农场负责人胡旭丰朝他喊了一嗓子:“王老师,这两天草莓需不需要覆膜?天气这么好,一层够了吧?”

大棚里温暖如春,一丛丛“梦晶”草莓花开正盛。粗壮的茎叶下面,已有不少粉红小草莓“崭露头角”。王旭强蹲下身,仔细查看起草莓的植株长势和开花情况,随后,又抬头看了看棚顶,提醒道,“越是白天晴暖无风,夜里就越有辐射降温风险。草莓花期受冻是会影响产量的,晚上记得把两层膜都扣上!”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重要一环。产业振兴的关键又在科技创新。为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有效供给,激发广大“农创客”的创新创业活力,去年8月,街道总工会搭建平台,“王旭强劳模工匠(农业)创新工作室”在农创园正式挂牌。这也是慈溪首家种植领域劳模工作室。

作为扎根乡镇近40年的农技达人,王旭强有何秘诀?以他命名的劳模工作室又将如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跟着记者去看一看。

田间“把脉问诊”

“接地气”的农技员

球鞋、运动服、牛仔裤。光看外表,记者很难把王旭强与资深农技员的身份联系在一起。“我们那届学生,现在还在搞农业的就剩两三个,不少人都转行了!”一边走,王旭强一边“自嘲”道。

不仅日常穿着随性、生活化,王旭强在工作上也十分“接地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就一定要和农户多交朋友,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农户听得懂的话。”他笑着说。

草莓丰收,番茄刚刚种下。阳光下的农创园,处处孕育着生机。离开慈丰农场,王旭强又顺路到附近的几处果蔬种植园看了看。大棚里温湿度高,一个多小时转下来,记者后背都出了汗,走在前头的王旭强却仍兴致高昂、步履飞快。

“看着大家有好收成,我自己也高兴!”王旭强告诉记者,搞农业就是要靠技术,现在不少农户的水平已相当高。“慈丰农场的草莓苗就是自己培育的,这能节省多少成本?好的苗子要1块多一棵!”

多年来,王旭强兢兢业业,凭着丰富经验和过硬技术精准服务“三农”, 累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40余项。在王旭强帮助下,当地涌现不少果蔬“达人”。四塘南村村民胡泽仅樱桃番茄一项每年销售额超30万元,由负债户变成年收入超50万元的新型农民。三四灶村低收入农户卢长苗膝下无子女,王旭强指导他种葡萄,每年靠2亩葡萄就能收入2万多元。在王旭强指导下,短短两三年,大学生邬凯波的农场就评上了省级示范……

因为技术过硬,跑得又勤,农户们把王旭强当成“良师益友”,遇到问题也都爱找王旭强。基腐病、空洞病、晚疫病……在王旭强指导下,这两年,农户遇到的几波病虫病都得到了及时处置,农创园获得了连年丰收。

“大家信任我,那我就更要多做、多跑!”王旭强手机里,记者看到有多个技术交流微信群。一路上,王旭强不时拿出手机刷刷,发现有用信息,他就第一时间转到群里,或发语音提醒大家。最近,王旭强还开始上起网课,每天专门抽出时间听高校教授讲授农技课程。“干我们这行,三天不学习就要落后,多学点,总有用得上的时候!”

小小工作室,大大梦想

在王旭强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农创园农事服务中心的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正中摆着两张办公桌,桌上堆满各类农业科技资料,座位右侧,涉农领域的相关政策信息分门别类放置着,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农业创新项目申请……

“除了‘看病问诊’,我们还要帮助引进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传授农产品质量管理技术。跟过去相比,现在的工作更专业,也更精准。”倒上一杯茶,忙活了一下午的王旭强终于能够坐下来,聊聊农业科技创新这件事。

现代农业讲求效益,而效益又跟作物品种、种植技术等密切相关。“就拿草莓来说,普通草莓二三十块一斤,有的品种却卖到100多元还有人抢着要。”工作室成立后,王旭强的一大任务是帮助引进新品种。樱桃番茄品种“浙樱粉1号”品质优、产量高,王旭强把农户召集起来开现场会,园区补贴一半扩大试种;“阳光玫瑰”葡萄市场效益高,王旭强回来后立即将这个新品种推荐给农户……

建在田间的劳模工作室,让农技人员和农户的距离更近。“很多农户借着到园区办业务的机会就能找我问几句,很方便。一旦有什么问题,一个电话我也能随时赶过去。”

工作室墙上,“最多跑一次”的标语引人注目。在王旭强看来,劳模工作室就是要发挥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从品种到技术再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帮助大家增收。

“现代农业日新月异,就看谁掌握关键技术。”王旭强介绍,为了让农创客们开阔思路和眼界,这两年,园区作了不少新尝试。比如开设“田间学校”为农户开展培训,目前已培训2500多人次;举办西红柿品鉴大会,让农户把自家最好的产品拿出来赛一赛,激发大家创新的积极性。

劳模创新工作室,正成为农创园创新发展的“引擎”。“在王老师带领下,短短半年时间,已有3项新技术得到推广,1个项目获宁波市公益性科技项目资助。”交谈中,坎墩街道总工会负责人介绍,新的一年,工作室将进一步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效应,积极拓展“传帮带”,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帮助更多农业市场主体做大做强。



编辑: 周文丹
 

 
 
相关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